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角度 】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从性别角度看萧红小说创作
作者:
文世瑜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性别角度
小说创作
萧红
女性形象
描述:
萧红是一个个性化的作家,她写作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感受。虽然她的创作时间还不到十年,但她为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马伯乐》和《小城三月》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萧红近十年的创作为脉络,探讨萧红对父爱、母爱的思考,对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挖掘萧红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价值及史学价值,思考女性和男性的出路。论文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为切入点,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间段分别论述,从性别角度解读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以此来观照她对女性解放的态
《印度之行》中女性人物的殖民主义意识解读
作者:
史丽娜
李昌银
原一川
来源:
昆明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角度
种族角度
福斯特
印度之行
殖民主义
女性人物
描述:
《印度之行》描写了英国殖民统治者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意识.小说透过阿黛尔、特尔顿夫人和穆尔夫人投射出英国殖民统治的三个阶段,她们分别代表冉冉升起的、如日中天的以及日渐西沉的英帝国殖民主义形象.通过三位女性人物还能发现三个阶段不同的殖民统治手段:第一阶段侧重于性别、种族和民族角度;第二阶段侧重于文化与话语角度;第三阶段则侧重于宗教角度.
裂变:从性别角度看演员群体的兴盛与衰落
作者:
陈晓云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角度
中国电影
张艺谋
电影表演
女演员
兴盛与衰落
刘晓庆
国际电影节
女性形象
男演员
描述:
男女两性构成了人类社会,并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然而,女性特有的荣光总是被男性高大的身躯所淹没,以罗丹和他的情人为原型拍摄的影片《卡米尔·克劳黛尔》曾经指涉了这一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文明古国,这种矛盾更深刻地存在着。无论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艺术作品中,男性总是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男儿当马革裹尸还”曾经是古代士大夫们毕其一生的追求,而女性则被限定在家庭、儿女的日常琐事之中,“女主内而男主外”的观念至今依然根
“性别角度”和“妇女与发展”
作者:
张烨
来源:
美国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社会性别
性别角度
资源分配
妇女与发展
女性主义者
妇女解放运动
美国妇女
妇女运动
社会结构
描述:
1995年9月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是国际社会在各国妇女运动的推动下为争取妇女在就业、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平等机会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自60年代起,各国妇女已逐渐认识到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她们在不同的国家里掀起妇女解放运动,并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着女性主义要平等、要权利的呼声。目前,这种呼声已汇成当今时代强健的音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女性主义概念有很多,当前讨论最多的主要有“性别角度”(Gender Perspective)和“妇女与发展”(Women in Development
生存转向与美国左翼儿童文学的勃兴
作者:
王予霞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民阵线
性别角度
儿童文学创作
冷战期间
托尼
麦卡锡
儿童图书
左翼文学
维茨
美国黑人
描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美国左翼文学的研究逐渐摆脱"红色30年代"和"人民阵线"等特定时代的框定,不断发掘新史料,拓展跨学科研究的视阈。葆拉·拉比诺维茨(Paula Rabinowitz)从阶级与性别角度解读旧左翼女性文学,并触及了这些女作家在冷战期间的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