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归来》中男性叙事策略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溪慧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归来》   性别形象   性别话语  
描述: 电影《归来》讲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悲情故事,在导演的巧妙叙述中体现着男性叙事策略,在这种叙事策略下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被理解为顺从与隐忍的女性、从反叛到皈依的女性、同化抑或异化的女性。本文通过对这几种女性形象的读解,剖析片中体现出来的男性主体意识,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并反思在当下多元文化理念的语境中,男性导演的性别话语策略的普遍运用和接受所昭示的社会文化现实。
性别话语对历史的建构:《萨勒姆的女巫》与《醋汤姆》之比较
作者: 秦文   来源: 译林(学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歇斯底里   女巫   女性形象   性别话语  
描述: 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和凯丽尔·丘吉尔的《醋汤姆》是两部讲述17世纪女巫事件的历史剧。本文通过分析剧作家在建构女巫历史,特别是在建构处于女巫事件中心的女性形象时所使用的不同性别话语,探讨男性话语在建构历史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意识逻辑,以及女性话语的崛起对合理公正地解读历史的重要意义。
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
作者: 张素玲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性别   性别话语  
描述: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作者: 崔婧哲   来源: 现代视听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感动中国   性别话语  
描述: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主人公萨拉的“最终自由”
作者: 王燕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性政治   女性主义   性别话语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女性报纸的性别话语建构及内在冲突
作者: 张桂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报纸   消费主义   性别话语   女性人物  
描述: 女性报纸为了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在四个层面试图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性别话语:其一,色彩、版式的女性气质;其二,大量的女性人物报道;其三,以女性需求为目标的内容设置;其四,女性视角与女性话语方式.在具体策略上则注重性别化运作,颠覆男女"看"与"被看"的关系,突出女性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用女性专家的声音纠正弱势女性的刻板形象.尽管女性报纸努力建构统一的女性话语体系,但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与消费主义的纠结,导致其话语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女性报纸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清末报刊与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以兴女学为例
作者: 郑勋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冲突   清末报刊   新女性   性别话语  
描述: 文章从性别视角对清末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进行考察,展示知识分子在报刊媒体上表述兴女学的话语,探讨话语如何构想"新女性"。研究发现,清末知识分子在报刊呈现妇女解放话语的立论基点是儒家伦理观,而儒学恰恰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故性别话语出现内在冲突。
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性文学从小说到电影的思考
作者: 朱菊香   来源: 江淮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与电影   女性文学   女性主体性   性别话语  
描述: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从池莉《她的城》谈女性写作的新走向——女性文学教学札记
作者: 王叶青   来源: 荆楚学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姐妹之邦   女性写作   日常生活   性别话语  
描述: 池莉《她的城》以广阔的生活场景、清醒的性别意识和深刻的反思力度呈现了女性写作一个新的书写时代。种种迹象表明,女性写作正以平静而从容的姿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重叙姐妹之邦,探寻双性对话,获得性别身份认同,努力构建全新的性别话语,从而在实现女性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丰富多彩,思考人的全面解放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惊险与惊艳的辩证法:从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说起
作者: 余夏云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俗传统   《灰色上海》   性别话语  
描述: 傅葆石的著作《灰色上海》以"隐、忠、降"的三分模式探讨了沦陷时期上海文人的不同反应,揭示了过去"非黑即白"思路下种种视而不见的幽微面目。全书立足于跨学科的立场,尝试将文人的种种抉择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一系列静止的结果。当然,这种三分模式的问题在于它仍然立定男性精英的话语立场,每每对女性及其可能性置若罔闻,同时对大众的战时反应也有所轻忽。尽管傅葆石一再提醒沦陷区作为军事侵占的后果,其不可避免地在地理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但就文化和社会关系而言,其仍然是"自由"中国的一部分。不过,在此连续的传统和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