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言说
作者: 王英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建构   边缘弱势   雌雄同体   母女关系   爱情与女性自我  
描述: 本论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华人女作家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文化双重夹缝中,是如何打破沉默并建构华人女性身份。论文首先结合文学界的不同看法,将“美国华文文学”和“新移民文学”的概念作了简要的界定。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华人女性文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史。论文第二章阐述了美国华人女作家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打破沉默建构华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位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作为少数民族的女性,美国华人女性首先是欧美世界中的华人,其次她们是东方男人世界中的女性,同时她们又是西方男性世界中
“卫慧现象”论析
作者: 王瑜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文化语境   身体写作   卫慧现象   女性书写   价值评价   女性主义  
描述: “卫慧现象”是世纪之交在中国文坛以至在世界文学圈中引起广泛争议的文学现象之一。“卫慧现象”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由卫慧特殊的写作方式、写作特点造成的。“卫慧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当代尤其是九十年代末期都市不同文化特质深层碰撞的结果。“卫慧现象”不是卫慧一个人造成的,不是卫慧一个人的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批与卫慧有着相近创作倾向的青年女作家的创作共同影响、推动了“卫慧现象”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看,“卫慧现象”已超出了文学现象所能涵盖的范围。本文在探讨“卫慧现象”时,不再仅就文本来谈论“卫慧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爱主题类型及其价值评估
作者: 王媚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内涵   类型分析   女性立场   母爱主题   社会因索  
描述: 五四以来,随着自我主体意识的确认和对女性生命形态的关注,现代作家在以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母爱为切入口,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作为女性的母亲的多样生命形态,从而大大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本文侧重于对现代文学中的母爱主题进行类型研究,试图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形态特征及其意义价值的研究与发掘,以揭示母爱主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论文集中论析以下四种母爱主题。第一种:母性崇拜:圣洁的母爱。这以冰心、陈衡哲和丁玲作品表现的母爱为代表,其“为人”与“为女”相统一的崇高母性,也蕴涵着均衡性与失衡性两个侧面。第二种:母性的失落:
丁玲女性小说潜话语研究
作者: 王洪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尴尬   丁玲女性小说   期待   迷失   潜话语  
描述: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作家,她有着丰富的、细腻的、敏感的女性情感和强烈的女性意识。她虽然在“五四”以后步入文坛,但却是“五四”关于女性解放主题的实践者。因此,她的作品多是女性意识的高扬,对女性的生存、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带来话语期待。同时,她的作品也“显现出女性意识深化和超越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和来自自我反思的批判意蕴”。但独特的个性气质以及个体经验,也使她的文本中显现出作家的矛盾,即在文本中所呈现的“潜话语”。就是在这种所高扬的,充满着强烈的自强、自尊、自审精神的女性意识外,那种由于无
人生,黑夜里的海: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表现和探索
作者: 王娟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文学   张爱玲小说   人性表现   人性弱点   女性文学  
描述: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张爱玲用一个个穿透生命和人性的故事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无数话题。本文试图从张爱玲作品对于人性这一主题表现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张爱玲小说对于人性的表现,并通过她对人性的探索,探讨其作品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即从张爱玲作品对于
赫斯顿在种族及性属问题上的矛盾性研究
作者: 王元陆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   赫斯顿   种族   文学研究   女性  
描述: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赫斯顿的再发现和经典化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和批评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时至今日,赫斯顿已进入到了诸多经典之中,她的作品既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也被部分批评家认为是女性文学的经典。然而赫斯顿也是最富有挑战性... >> 详细
吉本芭娜娜的感性绘卷:吉本芭娜娜第一期小说作品研究
作者: 王蔚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感性   吉本芭娜娜   小说  
描述: 近年来,女性写作在日本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女作家给日本文坛带来的冲击不断成为日本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大江健三郎在数年前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曾说道:“不远的将来,在日本,能够构建新小说思想或思想性小说这种文学世界的,惟有(日本的)年轻女性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女性文学的再度崛起宣告了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写作的成熟。它既已从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与皈依中突起,也必然会从文化的边缘向中心迂回渗透,获得自己独立的一席之地。 本论文以目前依然活跃在日本文坛第一线、颇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第一期小说作品为研究
众声喧哗中的艰难言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 王桂琴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诗学   引进   本土化   学科化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世,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人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经过20余年的积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一支重要的流派,而且最终演变成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研究学科。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审视文化与文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立足点或参照系。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虽然已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本项研究以梳理、推介为主旨,在参考、借鉴和整合20余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自是花中第一流--宋代女性词探微
作者: 王乾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女性心态,也往往由男性作家代拟,这种"男子作闺音"现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该文介绍分析了宋代女词人的概况及其词作的表现内容,并将"男子作闺音"的作品与女词人抒写真情实感的作品作一比较.认为男性作家代拟女性心态、口?
母性精神的扬弃:20世纪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作者: 王爱军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性精神   乡村女性   生存状态   扬弃   30年代小说  
描述: 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即意味着关注历史、妇女史、文学史以及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真实与否。但是,30年代小说里整体的乡村女性生存状态,很少为研究妇女历史、文学史、女性文学史的学人所注意并提及。选择30年代小说里乡村女性群像作整体梳理与研究,对于“史”的真诚抒写与还原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笔者归纳出了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主要范型:饥饿胁迫、性格异变、爱情缺位、弱质强神、革命壮举。然后发现,这五种范型之所以能够于文本中共时展现,在极大程度上是与创作主体的性格、气质、心理、文化中所潜在的母性精神有关,于是挖
< 1 2 3 ... 14 15 16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