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试论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作者: 王红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试论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试论林白小说的女性生命之旅
作者: 王曼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个人化写作   林白   女性主体性  
描述: 曾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界定:“女性概念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人的主体性,女性文学概念质的规定性是女人作为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在文学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的探寻”,[1](p96)这里的女性
中国女性翻译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比较
作者: 王秀娟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荒山之恋》   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孔慧怡   女性主义   女性  
描述: 女性与翻译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外翻译理论及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常被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译者却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翻译和女性常被置于边缘位置,这既是对女性的轻蔑,也是对翻译的贬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应运而生。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女性主义译者主张消除翻译中对女性的歧视,提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翻译原文本;否定了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传统等级观念,提倡原文
《六十种曲》中的婢女形象研究
作者: 王姝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婢女形象   《六十种曲》   毛晋  
描述: 《六十种曲》中塑造了上至神仙狐媚、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妓女虔婆等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物,几乎无所不包。目前研究成果中对《六十种曲》人物做群像研究的较少,婢女一群体更少有人重视。但事实上,《六十种曲》中有47部作品提到婢女,有名有姓者91个。无名无姓者更多。其性格、品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就以《六十种曲》中的婢女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形象分析。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将综合运用史学、女性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六十种曲》中的婢女形象进行研究。具体运用数据、表格、归类、分析等方法来论证。力求对戏
试论瓦西里耶夫的女性文学作品
作者: 王殿华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提起瓦西里耶夫,人们马上会想到他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塑造的女兵群像,想到他的那些从不同角度写战争的文学作品确实,伙为战争培养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战争、表现战争给人的命运造成影响的作品。他成了苏联文坛上一位令人瞩目的军事作家。近年来,他又创作了许多道德题材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当代苏联文学中并没有立即轰动一时,但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其中的高超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容含义。瓦西里耶夫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以女性为主人公。本文试图对他创作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军事和道德题材作品作些分析与探讨。 文章大致可分
短暂而永恒的追寻──试以“家”为切入点解读萧红
作者: 王宝丽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萧红   回归   追寻  
描述: 萧红是中国的天才女作家之一,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也即她心中的理想的“家”。为了自己的梦想她漂泊一生,最后在南方孤岛香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没有一个人始终陪伴着她,她始终是孤独的,唯有文学忠实地伴随着萧红。她的文学所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宽广和深入得多。于是,时人和后人在研究这一段文学的历史时,便会发现:他们无法绕过萧红,但要给她准确地定位,却又十分困难和棘手。因为难以用某一作家群落或某种创作方法将其归类与涵盖,而这可能正是萧红人生和创作的特异之处和魅力所在。虽然萧红研究是众多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萧红
性别与想象力-新世纪中国女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片论
作者: 王曦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长篇小说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性别与想象力-新世纪中国女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片论
成长如蜕
作者: 王玲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义   原因   安妮宝贝   创作转型   特点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有悠久的历史与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女性写作在不同维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安妮宝贝小说的创作及其转型尤其值得关注。本文认为,影响一个女性创作者创作转型的不仅有一再被指认的社会文化原因,更有一再被忽视的女性创作者对自身创作要求的不自觉地内化的原因。在新世纪,安妮宝贝等女作家的创作转型既是在现行社会等级与性别等级的双重挤压下从女性主义的性别理想向现实转向的产物,又是消费时代的文学艺术在市场机制下文化叙述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女性创作的转型是女性文学创作进程与个人写作意愿、男性期待与女性
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林海音创作论
作者: 王锐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林海音   多重文化   一个中国   身份认同  
描述: 林海音是台湾光复以后第一位较为成熟的女作家,她在台湾女性文学史上开了母语写作之先。她祖籍台湾苗栗,却生在日本长在大陆最终定居台湾。几经漂泊与迁徙的生活经历,为林海音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也影响着林海音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林海音的笔下,既可以书写令她眷恋的大陆的风土人情,又可以书写她的祖籍台湾本土的生活世相,或者大陆台湾交织的人间百态;她既不失落于回乡后地域变迁带来的游移感,也不受制于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更不存在我是“北平人”亦或是“台湾人”身份模糊的困
元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研究
作者: 王敏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作家   文学创作   元代  
描述: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是一个完整的、有脉络可寻的发展过程。元代女性文学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元代女作家们却长久地被研究者忽视,以至于形成了古代女性文学史上的一个断层,从而影响了对古代女性文学史的整体把握。本论文试图在搜集、整理元代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从文献学、文学总体研究及个案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元代女性文坛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思考与分析。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附录组成。引言简述本文的选题缘起及论述角度。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从文献学角度入手,对元代女作家的现存作品进行搜集、考辨和
< 1 2 3 ... 12 13 14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