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Sisterhood”in African American Woman Literature
作者: 梁波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特点   姐妹情谊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丝·沃克和托妮·莫里森。“姐妹情谊”即黑人女性之间的亲密友谊,是她们作品中的突出特点之一本文分别选取了她们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进行分析,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和托妮·莫里森的《秀拉》。首先,本文通过对“姐妹情谊”进行定义,把它和传统观念中的女同性恋区分开来。其次,分析论证了三部作品中“姐妹情谊”的不同体现以及“姐妹情
论从汉语传入日语的外来语
作者: 田波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来语   词义比较   汉语来源   实际应用  
描述: 日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在整个外来语的研究中常常成为被忽略的对象,而本研究正是以这被忽略的一类词作为了研究的对象。所谓来自汉语的外来语,正如汉语的定义所规定的一样,不仅指来自汉语普通话的外来语,也包括那些从中国各地方言中传入日语的外来语。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词汇调查。其中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字典类为对象所进行的调查,一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所进行的调查。首先针对《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一版至第六版中所收录的来自汉语的外来语作了一个调查,通过此调查不难发现,虽然来自汉语的外来语在整个日语外来语系统中所占的数量
浅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教育工作的推进
作者: 沈波濒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教育   中国共产党   推进  
描述: 国际上性别公平化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新时期我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章:在北京1
乌拉·贝尔凯维奇的“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作者: 许清波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经验   超越性别意识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乌拉·贝尔凯维奇  
描述: 乌拉·贝尔凯维奇是德国当代著名而多产的女作家。这篇论文主要从女性文学的“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角度探讨她的创作。在“第一世界”的创作中,贝尔凯维奇书写女性经验,流露自觉、明显的女性意识。她描写女性情感的乌托邦与其必然的失落,以及由此带来的“逃离”意识;描写她们的孤独而又渴望超越此种孤独的切肤之痛。本文并将她的这些“失落”、“逃离”、“孤独”等主题与中国九十年代一些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作比较。在第二世界的创作中,贝尔凯维奇审视历史,叩问当下,视野开阔。《黑白天使》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人一直讳莫如深的第三帝国的
《萨琳娜》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李静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蕾切尔   女性沙文主义   萨琳娜  
描述: 《萨琳娜》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代表作,书中作者精心塑造了萨琳娜和蕾切尔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以此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女性沙文主义的批判和两性平等的主张。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探微
作者: 李静波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内心   伊豆   日本文学   爱情   日本传统文化   社会下层   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  
描述: 一、《伊豆的舞女》中的女性形象概述——以薰子为例《伊豆的舞女》作为日本文学当中具有很强影响力的重要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十分成功的形象。结合川端康成日后的著作当中对女性形象把握的总体趋势,本文选取女主人公薰子作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薰子是本书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年仅14岁的日本艺伎。作为日本社会下层的艺伎,薰子饱尝了生活的
中国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大陆上世纪90年代为例
作者: 黄东英   吕波   来源: 新闻界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流行歌曲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上榜的流行歌曲进行抽样分析,通过对歌词、音乐、歌手形象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陆的流行歌曲中仍然存在传统的性别陈规定型;流行歌曲的商业化倾向决定其利用女性形象作招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变迁等问题。
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英波   来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乐府   爱情诗   女性形象  
描述: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其中的爱情诗篇,则描绘出了一系列美丽、善良、勤劳、勇敢、忠于爱情而又富于斗争精神的光辉峻洁的女性形象。
解读《红楼梦》三章
作者: 刘晓波   来源: 草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红楼梦   内心   悲剧人物   尤三姐   解读   环境   尤二姐   曹雪芹   女性形象  
描述: 晓风残月何似剑——解读《红楼梦》人物之尤三姐晓风、残月,自是极至的人间美景,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竟是另一番境界和寓意。一个人的处境即使有与生俱来的优越和保障,生命最终也会随风而逝,普通人的命运哪一个又不是晓风残月般的脆弱?至于意志中如"剑"的追求和愿望又该抱以怎样的期待呢?对于尤三姐这个悲剧人物,古往今来赢得敬重,因为她的死,刚烈而果绝。应该说尤三姐的死,不是因由情感,而是因由环境,这恰恰使尤三姐不同于一般女性形象。
浅析《致橡树》的爱情观
作者: 张宏波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该诗用“木棉”的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像诗人所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 1 2 3 ... 10 11 12 ... 16 17 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