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日本战后女作家群体的形成及原因
-
作者:
郑宝香
俞贤淑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群
原因
女性文学
-
描述:
战后,可以说是日本女作家辈出的鼎盛时期。女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笔触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反映了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为日本文学带来了一股清风。列举了战后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并论述了女作家群体形成的原因。
-
解读女性写作的文化价值
-
作者:
刘勇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男性写作
文本
女性写作
文论
-
描述:
女性写作是女权主义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女性文本和女性文学批判等方面的理论 ,与父权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女性写作强调的是在女性文本中揭露父权文化的虚伪性以及压制女性文化发展的现象 ;反映出女性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倾向 ,从而达到社会性别的认同、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扩张、人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的目的。
-
女性的“本我”与男性的“超我”——论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
-
作者:
芮渝萍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我
超我
女性人物
-
描述:
尤金·奥尼尔深受弗洛依德理论的影响 ,努力再现人物的内心欲望。同时 ,他的家庭经历和西方文学实践中的“厌女现象”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也浸润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以较多的笔墨刻画女性
-
十九世纪女性文学的革命之作——《露丝·霍尔》
-
作者:
王小梅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意义
女性独立
文风
结构
-
描述:
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范妮·弗恩的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具有与众不同的革命意义。这种革命意义体现于小说犀利、辛辣的文风 ,貌似松散、实则紧凑有致的结构和提倡女性独立的主题。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部小说在十九世纪女作家的作品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
试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审美共通性——以自传体小说《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
-
作者:
包丽丽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
妇女文学
审美共通性
女性主义
-
描述: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一度忽略女性的个体差异以及妇女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这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作《笼中鸟为何歌唱》讲述个人经验,超越了“分离主义”的女性观,其审美价值具有普遍的交流意义。
-
都柏林没有缪斯
-
作者:
胡向华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乔伊斯
《都柏林人》
女性人物
-
描述:
《都柏林人》是现代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短篇故事集。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女性描写为都柏林社会丑陋的象征。女性在他的笔下是摧毁男人个性、自由和理想的力量,而男性则是理性和秩序的代表,文化和艺术的创造者。试图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都柏林人》中的女性人物。
-
“灰姑娘”故事中人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
作者:
何肖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灰姑娘
社会价值观
男性
女性
-
描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流传千年的各种版本的“灰姑娘”故事里 ,包含着人类建立在男权社会基础之上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这一故事确立了男性权力的合法地位 ,规定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并且为该社会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忍耐、顺从、以德报怨、安于天命的家庭妇女
-
20世纪初叶中国虚无党小说及“虚无美人”译介风潮研究
-
作者:
罗列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
虚无党小说
女性形象
女权话语
-
描述:
新女性的各种女权话语中,"虚无美人"的译介积极参与了"女豪杰"话语的建构,翻译文学成为具有建构能力的话语化的文学叙事,在重塑异域他者的同时表达着对自我的想象和期待,成为中国20世纪初女权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重新解读潘多拉之谜: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
作者:
郑丽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理论
解放
女性形象
潘多拉神话
-
描述:
贝娄作品中反映的女性形象一直为女权主义者所批判。如同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的第一位女人潘多拉,美丽性感,邪恶狡诈,既对男性构成无法抗拒的诱惑,又对男性的个人生活和事业造成巨大的威胁。利用美国心理分析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