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山花】搜索到相关结果 99 条
-
《丹尼尔·德隆达》女性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研究
-
作者:
李宁
薛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本
朱丽娅
其他人物
文本意义
乔治·艾略特
文本作者
人物塑造
著名理论家
解析研究
-
描述:
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相关时才能确定自身位置,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亚文本或互文本。在这种理论的框架中,文本作者的重要性大大减小,作者的作用被减低为文本的相互游戏提供场所或空间 [1] 。在乔治·艾略特
-
曼斯菲尔德笔下的“裙下之臣”
-
作者:
秦玉坤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男主人公
曼斯菲尔德
父亲
女主人公
男权社会
女作家
现实世界
男性
小说
-
描述:
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其短暂的一生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位性情敏感且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在刻画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上造诣颇高。她所创作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女性人物的特征,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那些拜倒在女子裙下的臣子——男性。而事实上,那些裙下之臣
-
解读伊丽莎的三重身份:妻子、女老板、母亲:《天使望故乡》人物分析
-
作者:
郑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菲茨杰拉德
悲剧形象
母亲
沃尔夫
解读
长篇小说
房地产
天使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1],只可惜的是沃尔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伊丽莎作为甘特的妻子、房地产女老板和6个孩子的母亲,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其事迹贯穿作品始终。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处于绝对的"女一号"地位,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剖析伊丽莎的三重身份解读其悲剧形象。
-
从《玻璃动物园》中的两位女性看剧中的父亲角色
-
作者:
胥丽华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留声机
角色
父亲
玻璃
田纳西·威廉斯
动物园
离家出走
作品
阿曼
女性人物
-
描述:
一、引言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玻璃动物园》作为其第一部作品使其一夜成名;1947年的《欲望号街车》和1955年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又两次使其获得普利策奖。这样一位伟大的剧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
刘向《列女传》的文体特征管窥
-
作者:
郑先彬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向
材料来源
艺术加工
文体特征
发展演变
征管
《列女传》
有意识
-
描述:
古代的文体是丰富多样的,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也是复杂多变的,正是这一多变性,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文章或同一本书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认识.刘向的<列女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传记,因其自身材料来源的复杂性及作者编撰时有意识的艺术加工,致使后人对它的文体特征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但这些不同认识并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章可循的.
-
女性人类学与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较研究
-
作者:
蒲云萍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社会性别
文学批评标准
民族志研究
文学传统
女性文本
女性学
男权意识
女性人类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再度兴起,激起学术界各个领域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女性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人类学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什么是女性人类学呢?简而言之,是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女性主义的一种理论与方法视角,又可理解为女性主义和人类学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或理论。二者相辅相成,以人类学特有的视角来研究女性,研究女性的同时又带给人类学方法论的反思,它是重新塑造女性主体的研究。女性人类学概述
-
《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
-
作者:
王烈琴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男性话语
雌雄同体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者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化
女性写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导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权主义思想家和女性主义作家。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大胆提出的"如果一个女人要想写作,就必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对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肖瓦尔特说:"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女儿
-
西方女权主义的历史境遇
-
作者:
李丽琴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
女权主义者
妇女运动
女权主义理论
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
男性
美国女权运动
-
描述:
一、女性在西方的境遇长期以来,史书在叙述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时,几乎毫无例外地把聚焦中心"定格"在男性身上,对女性很少甚至只字不提。于是,人类历史成了男性的历史(his·story—history)。这当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
属下女性的文学再现
-
作者:
刘堃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西方现当代哲学
女性主义研究
女性身份
后殖民主义
中产阶级家庭
女性主义者
翻译理论研究
女性文学研究
精神分析学说
-
描述:
翻译的政治是斯皮瓦克属下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斯皮瓦克开始关注翻译的政治与属下女性文学再现之间的关系,并推动她转向翻译理论研究。通过翻译的政治研究属下女性的处境和西方文学对属下女性的再现,极大丰富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 佳亚特丽·查克拉瓦蒂·斯皮瓦克生于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位极富个人特色、身在西方的东方学者。
-
宋代女性文学审美研究
-
作者:
张雅莉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女性
文学审美
女诗人
文学创作
女性审美
文学创造
欣赏能力
审美价值
审美意象
朱淑真
-
描述:
宋代女性审美主体的觉醒审美主体是具有一定独立意识、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自由个体,那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宋代女性文学,势必是由这样一个"觉醒了的审美主体"的群体,在思想独立自由的状态下,所进行的美的创造。而这样一个群体正是自封建传统礼教的"蚕茧"中羽化成蝶,展现女性在文学创造上惊人才能和天赋的宋代女性。宋代女性审美主体的觉醒有着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土壤,魏晋时期觉醒的个人自由精神,以及历史上少数几个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