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
作者: 安载鹤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案   翻译   《聊斋志异》   受容   日本近代  
描述: 近年,我国《聊斋志异》研究,引进西方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叙事学、女性文学批评,成为《聊斋志异》研究的主流。与之相对,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的受容可谓我国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本论文将焦点集中于日本近代以来对《聊斋志异》的受容与研究,试图展现翻译·翻案的全过程及研究的倾向,在儿童文学方面作为材料的作用,并从中国研究的影响和日本的新动向,探求《聊斋志异》的现代意义。这里所说的受容,是接受与吸收的结合,与单纯接受相比,更主要在于吸收于自己的文化之中。 第一章“序章”中,首先追溯了《聊斋志异》的成书、刊行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写作研究
作者: 乔保保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写作   女性意识   身体文化   消费文化  
描述: 身体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曾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研究者多从道德和价值方面对身体写作进行批判,特别是深受消费文化语境影响的卫慧、棉棉及其以后的身体写作,在国内饱受争议。揭示身体写作与消费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当下研究身体写作及文学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状态提供了实践基础。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身体写作的产生过程和形成因素,分析了中西方身体文化和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对身体写作的促进作用,重点阐述了消费文化语境与身体写作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
冰心“爱”的启蒙及其价值
作者: 张春波   来源: 宁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启蒙   爱的哲学   价值  
描述: 冰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女性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先行者,她的思 想被称为“爱的哲学”。她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接近一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 上创作历程最氏的作家之一。冰心的“爱的哲学”包含了“母爱”,“儿童之爱”和“自然之爱”。 冰心是在用她温和的方式进行启蒙,启蒙天下的母亲、启蒙周围的环境、启蒙成长中的儿童。这 种启蒙虽在当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主要分引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言中,主要介绍了冰心文学研究历史及现状, 阐述选题目的
探寻“自我”真诚言说:论张洁的小说创作
作者: 杨峰霞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女性意识   精神追求   真诚言说   探寻“自我”  
描述: 在众星璀璨的当代文坛,张洁作为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倍受瞩目。张洁倾注了作家生命体验的真诚写作一方面成就了她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因其为人为文的“偏激”与“尖刻”倍受争议。本文认为,探寻“自我”是贯穿张洁小说创作的主线,在言说“自我”时的“极限真诚”则是导致其作品毁誉参半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洁小说创作的整体解读,探究张洁作品中对于“自我”的开掘,以及这种倾注了作家生命的真诚言说所带来的利弊得失。 论文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张洁小说创作中探寻“自我”的发展脉络。张洁在创作观念、叙述重心以及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矛盾特点分析
作者: 郑超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矛盾特点   短篇小说  
描述: 20世纪初期新西兰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自然的笔触和清新淡雅的文风独树一帜活跃得在欧洲文坛,并使短篇小说这一历来不受重视的文学样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对整个英语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曼氏小说的魅力之处不仅在于它继承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传统,精通于雕琢普通生活的细微之处和平凡人物的典型形象,更在于作者将自身复杂丰富的经历感受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矛盾性、双重性的基调。本文诣在透过对曼斯菲尔德作品的深入解读,挖掘其多舛命运与作品的联系,进而探讨作者渗透于创作之中的矛盾价值观。 本论文包括五
艾蜜莉.狄金生主观、动态、自由解放的宏观激励
作者: 陈美淑   来源: 国立中山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实验   难下定义   不确定   探索   多方面的   自由解放的   动态   颠覆   自主自立   质问   多样的   超越卓绝   怀疑   雄浑  
描述: 擁有跨越主流性別思想、篤信宗教、自然神學、超驗主義、及文學傳統手法的精神,艾蜜莉.狄金生在她的詩歌裡創造了宏觀【崇高分析】,展現她對於在不同意識形態、原理以及論述交會下所經驗到的解放和啟示性的想法之認識與善加運用。艾蜜莉.狄金生的宏觀表現提供了吉恩弗朗索瓦.利奧塔針對現代及後現代雄渾崇高展現一個很好的範例,並且讓讀者重新省思朗吉弩斯所論述的崇高論的概念及組成要素。從性別思想以及女性文學傳統中解放,艾蜜莉.狄金生表現了不同的自我與身分,顛覆了由社會文化主宰定義的性別特質及角色,證明了性別角色與特點並非固有侷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作者: 陈思广   来源: 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1928——2008年   《蚀》   接受研究   接受视阈   既定视野   接受视野  
描述: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官方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历史的教训意味而深长。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
< 1 2 3 ...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