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445 条
-
玛·德拉布尔《七姐妹》的性别叙事策略
-
作者:
杨莉馨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性别叙事策略
《七姐妹》
-
描述: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长篇小说《七姐妹》以巧妙的性别叙事策略探索了女性文学自我突破的可能性,这对中国当代女性书写具有借鉴意义。作家聚焦于老年女性的生活境遇与精神挣扎,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作家又精心安排了七姐妹的意大利之旅与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互文关系,不仅通过当代人物与远古英雄的呼应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更以独特的女性旅行书写凸显了女性生存与她们在现实中的文化渴望的意义;运用复杂多变的叙述视角,作家将七姐妹的旅行表现为与埃涅阿斯的漂泊具有同样意义的告别失败、掌握命运与凤凰涅槃的
-
论苏青作品中情欲与性爱的言说
-
作者:
刘人锋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欲
苏青
言说
性爱
-
描述:
苏青在她的作品中大胆言说情欲与性爱,这既成为她的一个创作特色,也是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一个独特存在。苏青不仅肯定女性有性的需求,有追求性爱的权利,而且认为女性是性爱的主体,尤为可贵的是她能够以女性的经验和立场来表达性对于女性的重要。虽然苏青在作品中大胆言说情欲与性爱,但是她所叙述的情欲与性爱是从人的正常生理及心理角度出发,具有生命意识的内涵。苏青言说情欲与性爱,有时代和个人多方面的原因。
-
论《红字》中基督精神在海斯特身上的体现
-
作者:
王田风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字》
基督精神
海斯特
体现
-
描述:
解读分析和评判,诸如心理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女性主义不等。很多评论家将评论的焦点集中于海斯特这一女性形象。本文亦从海斯特这一女性形象入手,探讨基督精神在其身上的体现。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海斯特是一个
-
党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
-
作者:
果静雅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党报
性别刻板印象
人民日报
-
描述:
“男女平等”是一项在我国已确立近20年之久的基本国策,但在生活中,我们却依旧常常能够感受到男女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大众媒介作为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主要力量,对于两性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构建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研究最初想要探讨的话题。在此,研究选择了对公众形成和塑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中非常具体的一个点——即性别刻板印象,来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媒介的选择上,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了在各种媒介中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传播和落实最负有责任的媒介之一——党报中的代表《
-
芭拉蒂·穆克尔吉文学创作的自撰式特征
-
作者:
高玮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撰式书写
移民写作
女性写作
芭拉蒂·穆克尔吉
-
描述:
芭拉蒂·穆克尔吉(Bharati Mukherjee,1940-)是当代印度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流散文学与女性文学的代表。她不仅关注移民的生活状态,还积极探索当代女性的解放之路。穆克尔吉创作成就颇丰,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大奖。1988年穆克尔吉凭借短篇小说集《中介人》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全国图书评论界奖”的印裔女作家。穆克尔吉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汲取素材,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做是穆克尔吉本人的成长历程,其创作具有自撰式特征。本文以穆克尔吉的文学创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的移民形象与女性形
-
维·萨·托卡列娃的小说《幸福鸟》的翻译报告
-
作者:
聂正雅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句法方面
男性作家
百科知识
莱纳
三剑客
修辞色彩
苏联时期
心理描写
文学评论家
-
描述:
本文是一篇文学翻译的项目报告类论文。项目内容为维多利亚·托卡列娃的小说《幸福鸟》的翻译报告。维多利亚·托卡列娃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三剑客之一。几乎她的每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会得到文学评论家的密切关注,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位从苏联时期至今,在俄罗斯以及多国一直保持很高发行量的女性作家。其写作手法不同于男性作家,更为细腻柔软,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见闻感触,以女人的角度写女人,更能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托卡列娃的小说深受中国读者青睐,其多部作品已有译文,而本篇小说尚无任何译本,而且通过阅读本篇小说,读者可以
-
艾米莉·勃朗特和顾太清小说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郭芳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与文学
审美追求
女性意识
个人经历
-
描述:
艾米莉·勃朗特和顾太清,是处在相同时代、不同国家里的两位女小说家。两者身处英国和中国地理位置上是没有任何交集的,她们创作的小说风格也大相径庭,不同之处显而易见。而仔细分析两人小说的创作特点,会引发
-
樋口一葉の婚姻観:『十三夜』と『裏紫』をめぐって
-
作者:
赵颖萃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放
恋愛
婚姻観
-
描述:
樋口一叶堪称明治时期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为优秀的女作家。樋口一叶主要的代表作有《青梅竹马》《浊流》《十三夜》《里紫》等作品,其作品主人公皆为女性,且大都为恋爱及婚姻题材。在她的笔下,有极力追求爱情未果对人生陷入迷茫无助最终与昔日恋人一起自杀的妓女阿力,有备受丈夫折磨但却为了家族利益而忍辱负重、牺牲自己幸福的阿关,以及其未完作《末紫(上)》里收到情人来信,却向温厚的丈夫谎称有事要跟姐姐商量而奔向情人的阿律等等,形形色色的年轻女性形象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樋口一叶的恋爱观及婚姻观,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都有樋口
-
《他们眼望上苍》的拉康式探析
-
作者:
马莉莉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赫斯顿
《他们眼望上苍》
拉康精神分析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的一位黑人女性作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之一。出版于1937年的第二本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呕心沥血之作,但在当时褒贬不一。直到1970之后才引起广泛关注。这本杰作描述了主人公珍妮女性意识的觉醒,及为追求自我价值而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的斗争;创造了一位在白人和黑人男权社会统治下追求自我身份的黑人女性形象,成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之作。目前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主要围绕女性身份的探究,黑人在后殖民语境下的惨痛遭遇,黑人民俗文化
-
审美距离控制理论视域下的《爱玛》中的成长感悟探讨
-
作者:
张保艳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悬念
《爱玛》
审美距离
自由间接言语
-
描述: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她的小说以描写女性人物而闻名。长期以来,女性被剥夺了在智力和文化上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世俗偏见认为,女性无论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中都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由的意志。在《爱玛》中,简·奥斯丁就塑造了一位俊俏聪明、性格开朗、有主见的女性人物爱玛。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是《爱玛》大部分情节描写主人公的缺点,既缺乏仁慈之心又缺乏自知之明。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分自负,也不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