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647 条
-
谈《简爱》的文学渊源
-
作者:
王婷婷
来源: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浪漫主义诗歌
哥特小说
女性文学
-
描述: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在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受到了英国女性文学、哥特式小说和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影响.
-
以“身体”颠覆“男权”的企图
-
作者:
吴蓓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自恋
女性作家
女主人公
男权
女性主义小说
身体写作
女性文学
两岸
男性
-
描述: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出现了一批“美女”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以及台湾的邱妙津,陈雪等。她们不约而同的在小说内容的写作上以“身体”作为对话的核心,渴求建立真正的“女性”话语,最终颠覆男权文化的主宰地位,为真正实现女性的个体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女性文学”生存之路。本文试图从“女性文学”文本中女主人公怪异疯狂的自恋,毫无避讳的展示以及“女性主义”无奈尴尬的结局来探讨一下90年代以来两岸女性主
-
别种走向——略论潇琴的《大欲之魂》
-
作者:
焦兰周
来源:
泉州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不可否认
女性作家
女性意识
西方女权主义
文学评论
文学思潮
文学写作
女性写作
当代女性文学
-
描述:
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庞大的文学思潮撼动了整个文坛。在历时性上它承续了"五四"女性作家的自主精神,在共时性上融合了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女性文学竭力挑战男权中心话语模式,呈现女性身份、构建女性话语空间。不可否认,女性文学拓宽了我们的写作空间,激活并点燃了我们的文学"想象",引领我们进行更深、更广的文学领域探索。但是由于她们过度地"固守"和"捍卫""自己",及由此而来的复制和克隆的弊端也衍生了相当的不足和缺陷,题材的匮几乏和形式的单一更是束缚了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这是我们共同的隐忧和担
-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
作者:
李靓
来源: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创作焦虑感
空间焦虑感
双重身份
-
描述: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体现了19至20世纪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即:疯癫并非是单纯的精神错乱,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正是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
-
自我的觉醒与迷失——从莎菲到上海宝贝
-
作者:
蔡信强
来源: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菲
欲望
女性主体意识
倪可
-
描述:
1928年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引起了轰动,震惊了当时整个文坛,对小说主人公莎菲的评价历年来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也同样对整个文坛产生冲击,掀起了一场有关“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讨论,影响至今仍绵延不绝。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且小说主人公都是女性,有论者就将二者都列入女性文学范畴进行讨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于女性文学认识上的误区。本文试图借助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从写作手法、女性主体意识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比
-
执着的追寻
-
作者:
邱春晖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忆
女性话语
女性书写
-
描述: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性的自觉”的转变过程,80年代以后女性写作开始从整体的文学潮流中分离出来,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对王安忆的研究主要放在性别的框架里,立足于小说文本和作家本人,通过与其他女性作家叙事及男性叙事比较,力图揭示因性别经验及人文立场的不同而造成的对两性的形象和塑造,对女性欲望及自然属性的呈现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探索王安忆对女性意识的独特理解。 无论是其小说中男性形象由理想化还原至本来面目,或是对恢复女性自然特性的提倡和反思,或是女性对精神交流的
-
被遮蔽的光芒
-
作者:
吴涛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壮族女性
性别歧视
自我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壮族影视文学近年来的崛起,理应受到学界应有的注意,其实翻开壮族影视文学史,就会发现早在50年代它就走向了全国,只是缺乏关注。壮族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从“女性形象”这个窗口,可以有效剖示壮族影视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独有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为时下女性主义理论批评者提供新的女性群落以扩充修改原先针对汉族女性的女性主义理论。在本论文中,我对壮族影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基本上遵循着年龄和角色。“母亲”在中国的社会中,是女性一生中最为显赫的身份,在家庭中,她行使着男权社会赋予的权力,对下代进行教导。
-
异性的想像
-
作者:
钱丽娟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辛格
男性想像
马拉默德
贝娄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纵观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犹太小说史,其中女性意识由弱而强,由次而主。这种变化为本文关于犹太小说的性别研究提供了依据与意义。本文以辛格、马拉默德和贝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犹太作家为例,结合他们文本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以阐明他们在注重刻画男性形象的同时也善于塑造女性角色,并力图对这些作品蕴涵的“男性的想像”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客观的评论。同时,结合文本,运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评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地位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即由传统社会的牺牲者到理想生活的追求者再到女性主义的实践者。通过展示小说中男女两
-
广告的“她”与“她”
-
作者:
柏桦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视觉形象
社会性别
消费
女性
-
描述: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消费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多侧面围绕广告内女性形象和广告外的女性受众,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细致分析和缜密研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告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活跃、最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之一,几乎成为弥漫全球的“第二种空气”。广告的视觉形象以女性居多,女性几乎成为压倒多数的“第一性”,在广告传播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不可否认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使用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女性成为“被看”的对象,这与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关。
随着女权运动
-
“我”和“他们”—论严歌苓作品中异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意义
-
作者:
马阳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性形象
“他们”
雌性意识
男性想象
女性视角
-
描述:
目前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长篇小说上。研究者们大多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出发,或者文艺理论如叙事学、“空间”理论入手剖析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问题。然而对女性作家的研究一般都走入关注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一思维定势。而本文正是使用逆向思维,反观女性作家作品中设置和描述刻画出的男性形象,并考察这些男性形象与女性之间复杂的论文关系,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作家的女性观乃至人性观。研究女作家在文本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男性的认知角度和评价标准,聚焦文本中的异性形象,考察这个“拥有更大主导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