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双重身份】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研究英国女性形象塑造
-
作者:
杨秀萍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通平民
《法国中尉的女人》
理想妻子
双重身份
-
描述:
约翰·福尔斯把女性主义理论运用于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从男性作家的女性视角建构维多利亚时代三位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人物身份。萨拉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性;欧内斯蒂娜是一个理想妻子的原型;玛丽是一个
-
《黄色墙纸》中的疯癫涵义
-
作者:
李靓
来源: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创作焦虑感
空间焦虑感
双重身份
-
描述:
本文旨在论述美国小说《黄色墙纸》叙事者疯癫实质,通过解读作品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可以发现,小说中叙事者的疯癫反映了她所生活的19世纪的意识形态和妇女地位。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
-
羡慕与疑惑:德莱塞对消费主义的文学解读:以嘉莉妹妹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
作者:
韩小聪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莉妹妹
欲望
消费主义
符号
双重身份
-
描述:
<嘉莉妹妹>创作于美国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越来越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德莱塞通过嘉莉,这一在消费浪潮中沉浮的女性形象,揭示出消费主义笼罩下的社会特征及展现于其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以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相结合,分析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消费主义的特征,探讨消费主义对德莱塞的影响及他对消费主义所持的态度.
-
羡慕与疑惑:德莱塞对消费主义的文学解读
-
作者:
韩小聪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莉妹妹
欲望
消费主义
符号
双重身份
-
描述:
《嘉莉妹妹》创作于美国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越来越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德莱塞通过嘉莉,这一在消费浪潮中沉浮的女性形象,揭示出消费主义笼罩下的社会特征及展现于其中的人际关系。本文以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相结合,分析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消费主义的特征,探讨消费主义对德莱塞的影响及他对消费主义所持的态度。
-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
作者:
何少华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黄色墙纸》
女权主义
女性写作
双重身份
-
描述:
愿望。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刊·高教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黄色墙纸》
女权主义
女性写作
双重身份
-
描述:
愿望。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
英雄的伊洛西斯之旅-神话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物莉丽·布里斯科的双重身份
-
作者:
赵攀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布里
拉姆齐夫人
英雄
代言人
塑造
意识流小说
人物
母亲
农神
到灯塔去
女性形象
女儿形象
弗吉尼亚
伍尔夫
艺术家
原型批评理论
心灵之旅
坎贝尔
神话解读
双重身份
-
描述:
英雄的伊洛西斯之旅-神话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物莉丽·布里斯科的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