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同的个性相同的悲惨命运:威廉斯笔下阿曼达和布兰琪的比较研究
作者: 张辛文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曼达   性格差异   悲惨命运   布兰琪   田纳西·威廉斯  
描述: 本文从身份区别的角度,分析了威廉斯两部重要剧作《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身份的区别,指出他在这两部剧作中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母亲和他本人的人生悲剧。本文分四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其作品的评价,以及本文运用的身份区别,对其作品分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论文的整体布局。第二章开始论述两位女性形象的相同点,一是她们都生活在孤独的绝望中,阿曼达被丈夫抛弃,两个孩子不成器,独自一个人支撑局面。布兰琪丈夫自杀,亲人相继离去,失去家园,工作,被斯坦利驱逐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祝庆英的《简·爱》的翻译
作者: 侯艳静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翻译   顺应论   祝庆英  
描述: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它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也是世界闻名的一部小说。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萨克雷称赞这本著作为“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译介到中国以来,一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其汉译本已逾二十余种,其中,李霁野、祝庆英、吴钧燮、黄源深的译本较为出色。这些译本同时也引起了翻译界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是微观层面的,主要对《简·爱》翻译的语言、风格和
娱乐仪式化与娱乐媒介化:晚晴上海娱乐观念的传播学解读
作者: 马薇薇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媒介化   理性偏向   娱乐   仪式化   文化生态  
描述: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开埠前上海社会仍处于皇权至上的一元传播秩序中,整个文化生态为娱乐仪式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政治保障,在日常的娱乐生活中大致形成了天人沟通的人伦之乐、人神沟通的世俗快乐、父权主导下的女性行乐。这三种娱乐观念的一个相同理论假设,就是认为普通大众缺乏认知能力,需要在社会精英们的教化下,来认识娱乐意义,而社会精英们提供的娱乐意义无一不遵从于传统伦理道德,发生着价值理性的偏向,忽视大众的正当娱乐诉求,由此,在岁时节庆娱乐中出现“崇善而伤真”的矛盾,在宗教世俗娱乐中面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困境、
中国当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符号学研究
作者: 王伟玲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广告   符号消费   意识形态   男性形象   符号学  
描述: 广告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广告中的人物形象是广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传播符号。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但随着男性形象在当代广告中出现频率的日益增加,广告中男性形象的研究也正在引起学界的关注。本论文立足于文艺学的研究视野,以符号学为理论工具,尝试对中国当代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符号学解读。论文首先对中国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总结了中国广告男性形象的历史变迁。中国近代广告大多刊载于报纸和期刊上,其中男性形象以图画与画像的形式为主,但数量较少、角色单一,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后殖民视野下文学文本中的上海形象
作者: 于蕾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文化混杂   后殖民视野   自我东方主义   上海形象  
描述: 本论文拟以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对20世纪以降以上海为书写对象的文学文本进行系统性考辨,对其后殖民想象做出归结,析出其文艺理论意义。主要以萨义德“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斯皮瓦克“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与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理论”为理论基点,选取西方“看者”小说中的上海,华人英语自传体“自我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上海与华文作家对西方意识形态“模拟”、“抵抗”与“解构”意义上的上海形象进行对比。论文指出: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上海形象是文化想象的产物,而非本质主义的客观书写,种种记忆中不但包含着怀旧的虚妄,是对城
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伊厄棣斯悲剧成因探讨
作者: 刘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危机   伊厄棣斯   悲剧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描述: 《海尔格伦的海盗》是亨利克·易卜生前期一部重要的浪漫历史剧,他在剧中塑造了悲剧性女性形象——伊厄棣斯。本文主要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探究伊厄棣斯身上的悲剧性及其成因。本文共分为四章,前两章主要探讨伊厄棣斯在两种对立伦理观间的抉择困境,后两章主要分析伊厄棣斯的“自由追求”和最终的失败。通过对伊厄棣斯的“伦理选择”和“自由追求”的分析,我认为伊厄棣斯的悲剧来自于两个深层的伦理原因:第一、她在两种对立的伦理观之间的矛盾与犹豫。这两种伦理观在剧中的代表分别就是其生父越古尔家族和义父厄努尔夫家族。从表面上看,伊厄棣斯具
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
作者: 王建成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式主义   新感受力   文艺思想   反对阐释   二元对立   艺术色情学   坎普   桑塔格   女性主义   苏珊·   快感  
描述: 理想的尊严”的文艺批评家、文化批评家、作家,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桑塔格文艺思想实质上是反对本质主义、形而上学和传统认识论的,她认为理性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作者: 刘春椤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爱情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古代戏剧中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也是中国戏剧的一个永恒母题。在这方面,元代的剧作家有着执着的生活信心和艺术信心:一定要让合理的成为现实的。一定要在舞台上实现他们心头的爱情之梦、团圆之梦,让瑰丽无比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通过一个个圆满的艺术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世间带来一捧温暖。元杂剧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男女的爱情为题材的,在元代舞台上上演了一曲曲爱情战胜礼教、人性战胜“天理”的凯歌。这些作品提出了与传统道德截然不同的爱情婚姻标准,并塑造了许多极富个性的具有
飞卿词浅议
作者: 刘祥英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飞卿词   温庭筠   美学境界   女性形象   风格特征  
描述: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用“深美闳约”来评价温庭筠词,引发了很多人对这四个字的评论和对飞卿是否当得起这四个字的争论。本文拟从这四个字入手探讨一下飞卿词的基本特征。 一直以来,人们对飞卿词存在着很多较为偏颇的观点,如认为是飞卿将词引上了专写男女恋情的狭深道路;认为飞卿词的风格是秾艳的,腻的有点化不开等等。但温庭筠词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本文首先介绍一下温庭筠其人的基本情况,飞卿恃才傲物,在仕进中被排挤了出来,这个挫折对他打击很大,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着浓重的感伤情绪,有一种美感和哀感的对立。
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
作者: 付传霖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屠格涅夫   宗教思想   现实主义   爱情观  
描述: 伊凡·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俄国农奴制废除前后的特殊社会时代背景条件下,屠格涅夫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社会人物诸如罗亭、巴扎罗夫、英沙罗夫等,试图寻找那个真正能够改变俄国落后现状的英雄。在这些英雄人物背后的女性同样光彩照人,她们并未消失在男主人公艺术形象的光辉之下。她们的产生使得屠格涅夫的文学艺术长廊里更加增添了几分色彩。时至今日,无论是阿霞还是丽莎或者杰玛和叶琳娜都依然令万千读者激动不已。 本文试图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的背景,通过别、车、杜的文艺思想
< 1 2 3 ... 1675 1676 1677 ... 1690 1691 169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