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由人物塑造看香港邵氏电影《水浒传》的文学改编意识
作者: 王凡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彻   文学改编   女性祸水观   《水浒传》   侠义精神  
描述: 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张彻在1972年拍摄了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的电影《水浒传》。影片一方面以节选改编的方式集中展现小说《水浒传》中"计赚卢俊义""智取大名府""大战曾头市"等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影片不仅通过对原著中男性形象的影像重塑与女性形象的反面性强化,投射出张彻本人独特的武侠影像风格对于小说《水浒传》影像诠释的内在影响,更通过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艺术择取和审美过滤,体现出张彻对于古典文学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辩证精神。
性别之变:唐代中土地区观音女性化过程的考察
作者: 焦杰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代造像   水月观音   性别变化   观音菩萨  
描述: 关于中土观音变性的问题,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观音变性发生于初唐时期,至高宗武则天时期基本定型,个别学者认为发生于中晚唐,至宋元时间才完全由男变女。综合观音造成像和画像,再考察文献资料则可发现,初唐至高宗武则天时期,观音性别呈不确定的色彩,造像男相女相皆有,而世俗观念则认为观音是男性。中晚唐以后,无论是造像还是画像,还是文献资料所反映的社会观念,观音都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色彩。而中土观音女性形象的定型又与水月观音的出现与流行密不可分。
关于当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反思——以“女强人”等社会热词为例
作者: 李蓉蓉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两性关系   隐性不平等   女性社会角色   反思  
描述: 中国近代社会以来,女性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社会领域,参与到教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女性的社会角色也随之更加丰富。到了新中国时代,女性更是以半边天的形象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80年代之后,随着对文革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强人""女博士""女汉子"等与女性形象有关的热词先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看似赞美的热词,其背后隐含的却是男性的讥讽,而女性对于这些热词的逐渐接受与重新解读,反映出女性的不断成长,这对于两性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另外,当今社会男女两性
黑皮肤的女力士参孙——作为灵魂人物与精神象征的孤独的反抗者索菲娅
作者: 王琼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索非娅   力士参孙   孤独   紫色  
描述: 无论是在艾丽丝·沃克的创作中,还是在黑人女性形象的长廊中,《紫色》中的索菲娅都是一个光彩夺目、具有独特魅力的黑人女性形象,堪与《圣经》中的力士参孙相媲美.她那仿佛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无比强健的身体和精神力量,是黑人女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反抗原动力的象征,也是作家本人作为黑人平权运动斗士的形象投射.
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
作者: 刘晓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女性文学   历史语境   宗教情结   道德情境  
描述: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
女性文学之女性意识——《长恨歌》、《上海女性》女性生命意识解读
作者: 王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之态   情感取向   女性意识   人性关怀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和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是两部震撼人心的成功作品,分别典型地代表了女性深层生命意识中的两个不同方向,将这两个方向统一起来,则构成一个层面就是完整、真实、丰富的女性人格自身。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