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灿烂千阳》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成长分析
作者: 段玲玲   来源: 西部皮革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成长   叙事   宗教   女性形象  
描述: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2007年其第二部著作《灿烂千阳》出版再次掀起一阵惊风骇浪。在《灿烂千阳》中,他以男性的手法描述了两位阿富汗女性的自我成长与救赎。本文将从女性的角度对《灿烂千阳》进行
压迫·反抗·救赎:论《罪与罚》中女性地位的嬗变
作者: 李莎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救赎   地位嬗变   压迫   女性形象  
描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整体,其地位经历了一个从被压迫到反抗自救再到拯救他人的过程。这与小说主人公从犯罪、受罚到获得救赎的整个过程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此外,女性形象地位的嬗变,还揭示出了作者的女性观和俄罗斯社会现实,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第九个寡妇》:命运的轮回
作者: 李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第九个寡妇》   轮回   救赎   人性   地母性  
描述: 《第九个寡妇》于2006年问世由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完成,小说主人公王葡萄懵懂却又知晓事事,懂得生命的真谛。本文以命运的轮回为切入点,以救赎与被救赎重新解构王葡萄与孙怀清与史屯人之间的因果机缘。作为
罪恶与救赎:《战争与和平》娜塔莎的原型解读
作者: 谷玮洁   来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战争与和平》   罪恶   原型   女性形象  
描述: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善良者不平命运的滥觞与救赎:论张弦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作者: 刘霞云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男性形象   滥觞   善良者   张弦  
描述: 张弦是中国新时期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他擅长于创作中短篇小说,为读者成功塑造众多善良女性形象,并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复杂人性等因素出发演绎了善良者悲剧命运。这是张弦有目共睹的文学成就。其实,细读经典,深剖文本,发现张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远非如此。文章以张弦的人生经历为横轴,以其小说创作为纵轴,拓展众评者的关注视野,分别从烙满作者初涉社会时代印记的热血青年、导致善良者不平命运的各色领导、忠于爱情的浪漫坚守者、深窥人生真相的各类智者、众人眼中的"跳梁小丑"五个方面深度还原立于悲剧女性背后的各类男性形
浅析王安忆小说作品中的母性书写
作者: 姜淼   来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王安忆   女性意识   寻找自我   母性书写  
描述: 母性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安忆对母性的理解和对母性形象的书写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分析其笔下的母性形象就会发现,王安忆在母性书写上其实是有着两面性的,即有着相互矛盾的塑造: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些为母性所拯救的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又能在其作品中发现众多为女性所羁伴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运用女性文艺批评和母性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对其作品进行个案浅析,试图开拓理解其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和观点。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
作者: 麦凤庄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毁灭   女性价值   曼桢   《半生缘》  
描述: 张力场”(目的和手段的分离)的折腾下,不断地被“他者抛弃”和“自我抛弃”,其自我救赎的热望最终被全面瓦解,成为文化传统价值“圣坛”上的“祭品”。
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作者: 郭磊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创伤   T.S.艾略特   复现   规避  
描述: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开创了一代诗风,其对当时影响之大甚至被评论者冠以“艾略特时代”的称呼。艾略特在抒写自己的同时,也抒写了一个时代。而他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恐怕非《荒原》一诗莫属,在这首里程碑似的长诗里,诗人为众生量身刻画出一个真实而又恐怖的荒原背景。荒原上的芸芸众生如同行尸走肉,过着欲孽横流、生不如死的生活。究其根源,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发轫的时刻适逢变革当道、创伤横行,各种矛盾危机加速了现代社会的衰退与混乱。“荒原”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其深层原因是各种创伤合力的结果。当
《苏菲的选择》福柯式的解读
作者: 魏娜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救赎   权力   真理   排斥  
描述: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虽著作不多,但他的每部小说都堪称精品,先后获得了罗马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斯泰伦不仅继承了福克纳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观点,还延续了他的创作主题—人类内心的冲突与撞击。斯泰伦作品表现了当代社会及其制度对个人意识的压抑,由此揭露吞噬良知,泯灭人性的现实根源。他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写作中,通过人物的梦境,回忆,内心独白,反省等描写人物的心理。因此他的小说常被称为“心理小说”。尽管斯泰
救赎之路
作者: 戴小清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恶魔   玛格丽特   永恒女性   沃兰德  
描述: 整个社会的救赎,表现了对社会历史环境剧变下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探索信仰缺失、精神危机出现时人类该如何走上救赎的道路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