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寻找自我】搜索到相关结果 21 条
-
从沉默到反抗
-
作者:
王丽娟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特的华裔文化
文化冲突
寻找自我
回应
-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于1976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作品以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孩的视角展现了第二代华裔青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白人文化之间的彷徨迷惑寻找自我属性的心路历程。作品问世以来受到了文学界的瞩目。各种分析评论层出不穷。然而批评家很少对作品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忽略了对女主人公的人生抉择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华裔文化观的研究。
本文将从作品中女主人公与她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及与白人族群之间的矛盾入手,说明
-
在自我和他者夹缝中的柳美里文学:以《在石头上游泳的鱼》、《家庭电影》、《女学生之友》为中心
-
作者:
姜海燕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他者
寻找自我
家庭
-
描述:
在当代社会,人的“自我”正在逐渐变得空洞。文学创作者们不断探索如何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反映当今社会的“自我”和“他者”。韩裔女作家柳美里,用敏感的笔触捕捉到这个激流涌动的时代的变化,从她过去不幸的个人体验出发,赤裸裸而又深刻地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自我与他者之间扭曲的“关系”,刻画出个人的丧失感和孤独感。本论文选取柳美里第一期的三部代表作——《在石头上游泳的鱼》、《家庭电影》、《女学生之友》,分析和论述了作品中柳美里如何表现“自我”和“他者”这一文学命题。在此基础上,意图阐明柳美里文学的理念、本质和社会性。第
-
寻找自我——托尼·莫里森《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石艳玲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女性主义
宠儿
寻找自我
-
描述:
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今世界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关注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尝试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帮助托尼·莫里森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深处,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痛苦、挣扎和扭曲的心理状态。她的杰出成就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种类——黑人女性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1987年《宠儿》的
-
浅析王安忆小说作品中的母性书写
-
作者:
姜淼
来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王安忆
女性意识
寻找自我
母性书写
-
描述:
母性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安忆对母性的理解和对母性形象的书写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分析其笔下的母性形象就会发现,王安忆在母性书写上其实是有着两面性的,即有着相互矛盾的塑造: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些为母性所拯救的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又能在其作品中发现众多为女性所羁伴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运用女性文艺批评和母性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对其作品进行个案浅析,试图开拓理解其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和观点。
-
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之路
-
作者:
雷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双重压迫
寻找自我
黑人文化
珍妮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描写了主人公珍妮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一生,是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妇女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这部作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重新挖掘,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黑人文学、女性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本文试图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旨在发现黑人女性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唤醒黑人女性从自身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中寻求力量和支持的意识,以便为争取自由、
-
扎根于这片沃土
-
作者:
胡经之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沃土
女主人公
黎明
《失乐园》
寻找自我
长篇小说
专业作家
女性文学
扎根本土
特区文学
-
描述:
扎根于这片沃土
-
解读《赫索格》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卫晓旭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蒙
职业女性
索尔·贝娄
蒙特利尔市
犹太作家
父权社会
赫索格
扁平人物
寻找自我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索尔·贝娄荣获了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1944年最初的作品《晃来晃去的人》一直到他在2000年创作的《拉维尔斯坦》,索尔·贝娄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有现代女性也有贤妻良母,有无理悍妇也有博学才女。虽然贝娄笔下的女性大多属于扁平人物,但都各具特色,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女性代表,可谓是群芳满目。贝娄在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不同时代真实的女性形象,从家庭妇女和职业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出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本文对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里的两位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一、索尔·贝娄索尔·贝娄于
-
论《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女权理念
-
作者:
殷燕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章回体小说
华裔女性
文化冲突
谭恩美
女权主义
露丝
美国经典
寻找自我
《喜福会》
民权运动
-
描述:
"喜福会"特指每周一次的麻将会,是在美华人的母亲们寻求自我的寄托和精神溯源的聚会。[1]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和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专制下母亲的悲苦和母女在美中文化冲突下由冲突走向
-
女性意识的觉醒——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国静嘉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吉尔伯特
红遍
瑞恩
传统女性形象
寻找自我
形象分析
奥普拉
秀女
男演员
自我救赎
-
描述: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改编自伊丽莎白·吉尔伯特2006年写的同名回忆录。该书自出版后便成为红遍全球的女性心灵励志作品,被译成40多国语言,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称其为“治愈圣经”。2010年,导演瑞恩墨菲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该片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同时该片出现的其他几位女性形象也值得思考。一、勇士伊丽莎白影片开篇,女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口吻回忆了自己的
-
历史的伤痛与反抗的弥合:托妮·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任丹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民族
混血
托妮·莫里森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女性
白人社会
寻找自我
白人文化
美国黑人
黑人男性
-
描述:
在诸多白人作家的作品中,黑人女性往往以定性的女仆形象出现,她们能吃苦,努力讨好白人主人的喜欢。早期的黑人男性女性作家,热衷于描写那些温柔美丽的混血姑娘,表现她们得到白人社会认同的艰难。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大部分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都显得无足轻重,很多优秀的黑人男性作家关注的是在种族歧视和经济压迫下的黑人男性。男性以他们惯有的优越感有意识地忽视女性群体,这也是一种趋势。直到莫里森在文坛上的出现,打破了黑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