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象群演变看其身份书写
作者: 冉春芳   来源: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严歌苓   意象群  
描述: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通过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推导出严歌苓追求(建构)文化身份的演变进程,以阐明严歌苓作为女性作家和新移民作家重构文化身份的意义。
严歌苓小说女性意象群中的三角系列及其“身份书写”
作者: 冉春芳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严歌苓   意象群  
描述: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首先对严歌苓的整体创作走向及其小说隐含的“意象群”三角系列作出勾勒:为某种崇高理想舍弃自身一切、英勇奋斗、坚强克己的“圣女”形象;挣脱或逃离“异化”的“理想”教条规诫,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个性解放但又面对现代性悖论处境的“叛女”形象;身处卑微、受苦受难、却以无疆大爱回报他人与世界的“地母”形象。再通过逐阶段仔细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三角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
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救赎主题研究
作者: 常超英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观   奥康纳   意象群   救赎思想  
描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原名玛丽·奥康纳,凭借自己怪异诡谲、荒诞不经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一跃成为南方文学先知并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笃信天主教的奥康纳生活在素有“圣经地带”之称的美国南方,身患绝症的她还有着独特生命体验和宗教体认,因此地域影响、宗教的熏陶以及个体体验成为了她创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她39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她始终以信仰作为支撑点,以文学创作作为使命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31个短篇小说。奥康纳笔下描述的南方世界是传递宗教奥秘的
论《碧奴》的神话重述与意象叙事
作者: 袁文丽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结构小说   小说情节   男性作家   小说因素   苏童   小说史   《妻妾成群》   女性命运   小说世界   意象群  
描述: 在当代小说史上,苏童开拓了男性作家写女性的新的境界,从他的《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妇女乐园》,到《红粉》、《武则天》、《像天使一样美丽》、《米》,再到近期的《碧奴》,无不渗透着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苏童自己曾说:"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在苏童敏锐的思维、灵动的语言、诗性的想象所构建的小说世界和个体诗学中,他的写作得以让一个传统的故
李白对文化的创新与突破:从李白诗歌明月意象谈起
作者: 柯志芳   来源: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意象   闺怨诗   李白诗歌   春江花月夜   创作   突破   女性文化   组合方式   意象群   创新  
描述: 明月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据杨义统计,在李白1166首诗歌中,出现“月”字达503次。这些频繁出现的“明月”饱含着女性文化的光辉,以各种方式组成一幅幅奇幻飘逸的意象群,表现了诗人个性中温婉深长的一面。其中也潜隐着对文化的独特品味与创新。 “月”这一概念伴随着中国原始文化的诞生而出现,其真正走进诗人的视野并迅速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则从《诗经》开始,而且它一出现,就带上鲜艳的女性色彩。《诗经·陈风·月出》唱道: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
作者: 常立霓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意象   蔷薇   徐志摩   戴望舒诗歌   象征意义   象征性意象   《雨巷》   中国古典诗歌   女性形象   意象群  
描述: 戴望舒诗歌的象征意象群落常立霓中国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从《诗经》中已见端倪,有人用现代术语解释“兴”与象征大体相近,兴与象征虽不能等同,却到底有相通之处。到了屈原则自觉地运用象征性意象,后来,象征性意象便被普遍采用。戴望舒被归入“现代派”,他的创作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