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艺术家 】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自我画像.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
作者:
姚玳玫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社会主义
新时代
自画像
女性创作
艺术创作
自我形象
女性形象
共和国
美术学
描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接受现代美术科班教育的女性陆续走上历史舞台。其时学习西画的女性多数以肖像或自画像著称,以此形成她们艺术演绎的主线索。这种现象既与西画技法训练方式相关,更与当时女性的个人主义觉醒相关;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自画像方式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的一种图式,一直被保存下来,贯穿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60余年的女性艺术创作之中,构成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表达的一种重要现象。共和国60年,于女性艺术而言,是一个曲折迂回、各时期发展极不平衡的60年。自画像方式在不同历史阶段被潜在或显在地沿
镜子与缪斯:女性艺术家与超现实主义
作者:
马晓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镜子
自画像
运动
缪斯
达利
超现实主义者
作品
女性形象
男性
描述: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进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女性艺术家是一个多样而独特的群体。超现实主义女性艺术家是20世纪先锋运动的第一批女性拥护者。二战之后,这些女性艺术家将超现实主义引领至新的方向。女性艺术家在欧洲先锋艺术中,特别是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作用,仍然是现代艺术史讨论的主题。然而,1929年以后进入超现实主义圈子的大
看与被看:从女性自我画像看中国的女性艺术
作者:
邵亦杨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女性主义研究
西方艺术史
男女平等
中央美术学院
新时代
自画像
女性自我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描述:
2010年12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以时代为轨迹展出了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的概况,本文姑且以同样的线索,从观看者的角度,粗略地看一看这些图像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解读20世纪中国历史及女性艺术的独特视角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民国时期
自画像
展览
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女性问题
作品
女性形象
美术馆
描述:
时值国际妇女节,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关于女性艺术展览的特别话题,两位谈话者均为女性,所以对于女性问题,她们之间有一种理解,一种共鸣。提问者董慧萍是美术馆专业人员,而策展人姚玳玫是学者,一直关注民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此番跨界策展,其角度是女艺术家们所留下的女性形象,仿佛是她从前的文学研究的补充、延续,好比给一本书配上了插图。我们翻开这本书,观看不同时代的女性,也即是观看女性所处的各个时代。
试论喻红绘画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邱丽君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母性意识
类型化
个性化
人物画
绘画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
人物画负载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正如从《呐喊》中我们可以读出工业资本时代的异化、反常,社会的分裂和个体的孤独,从《玛丽莲·梦露》中可以读出后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以及明星崇拜一样,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潜在地隐含于画面人物形象的阅读之中。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个性化”与“类型化”两类。个性化形象往往传达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状态在个体形象上的折射,从而在心理真实的层面上成为时代风貌的局部写照;类型化的形象则是创作者从社会中某一类人物中提炼出的形象,他(她)们具有鲜明的
自我画像:梳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一个角度:关于“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的对话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相结合
民国时期
自画像
展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自我形象
作品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描述:
展览: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时间: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二○一一年二月二十日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本刊记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展览,请您谈谈这次展览的缘起和"自我画像"这个主题的由来。
中国女性百年自画像
作者:
董慧萍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表达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
自画像
女性自我
美术创作
自我形象
女性形象
美术馆
中国女性
描述:
日前,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萧淑芳艺术基金联合主办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在北京展出。该展以"自我画像"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加以梳理展示。所谓"自我画像",狭义指画家以自我为摹写对象
对女性图像的解读与比较: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与琳达·诺克林的《女性、艺术与权力》
作者:
马晓琳
来源:
西北美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不平等
权力
观察者
女性意象
苏珊娜
社会学
图像
女性形象
男性
描述: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1972)是文化研究中一部突破性的著作,该书是基于BBC的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的,伯格在书中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讨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与政冶、女性、资本、财富等内容。他的观点在西方影响强烈,其中观看主体与观看对象的性别关系,是伯格对美术经典的一个革命性阐释。另一本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女性、艺术与权力》是女性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自1971年来的20年的论文集,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
自我画像:解读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一个角度: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
作者:
朱青生
来源: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综合材料
新中国
自我
自画像
美术创作
女性形象
四个阶段
专题
中国女性
描述: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萧淑芳艺术基金主办,朱青生、王璜生任总策划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于2010年12月17日至2011 年2月20日在中央学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女性主义在世界美术史研究中的实践:以央美毕业论文为例
作者:
李建群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西方艺术史
女性角色
美术史研究
毕业论文
超现实主义
女性形象
性别研究
个案研究
女性主义艺术
描述: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世界美术研究中的运用仍然处在摸索阶段:作为性别研究的许多尝试在世界美术史个案研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基本上是在摸索中前行。如何把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潮和观点融入我们的专业研究中,并将之与我们中国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性别艺术研究,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