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苏童小说的女性叙述之演变―以《妻妾成群》、《蛇为什么会飞》、《碧奴》为例
作者: 刘军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童小说   《蛇为什么会飞》   小说创作   《妻妾成群》   发展演变   嬗变   艺术因素   女性形象  
描述: 论苏童小说的女性叙述之演变―以《妻妾成群》、《蛇为什么会飞》、《碧奴》为例
孤独“红粉”的剩余想象——苏童小说人物论之二
作者: 张学昕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孤独   苏童小说   女性人物形象   文学人物   剩余   女性形象   人物论  
描述: 即使仅仅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讲,苏童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丰富也是有着重要贡献的。他以荡气回肠的柔美文字创作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他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观照,表现她们的哀苦悲凉、缱绻细腻的风骚与艳情。我们注意到,苏童小说女性人物形象最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极力地抒写了许多女性凄艳的命运及其无法避免的毁损,同时还从这一角度毫不隐晦地映现出男性世界的颓败的生存境况。“颓废”这个外来语词,在中国现代语汇的不同语境、不同范畴中产生了不同的涵义,一般地说,它与“情色”“放荡”“颓唐”“败落”“欲望的宣
解读《后庭花》中的女性人物塑造
作者: 魏峨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顺   元代前期   子母   吏治   郑廷玉   元代社会   家庭   女性形象   包公   女性人物  
描述: 郑廷玉,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生平行事不可确考,《录鬼簿》仅记其为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属“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列,与纪君祥、李寿卿同时。著有杂剧23种,今存《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宋上皇御断金风钗》、《布袋和尚忍字记》、《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楚昭王疏者下船》5种。
略论大众传媒的性别话语实践
作者: 隋少杰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电影   女性特质   文化语境   性别关系   西西里   父权制文化   大众传媒   话语实践   女性形象  
描述: 略论大众传媒的性别话语实践
西方女性绘画形象的忧郁美
作者: 李新生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绘画   整体造型   西方现代绘画   《维纳斯的诞生》   思想情感   女性形象   忧郁美   绘画形象  
描述: 西方女性绘画形象的忧郁美
论刘庆邦笔下的“失贞”女性
作者: 郭怀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小说创作   犹豫不决   刘庆邦   煤矿工人   丈夫   女性形象   男人   妻子   农村  
描述: 论刘庆邦笔下的“失贞”女性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作者: 黄立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叶嘉莹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语言   西方文论   花间词   词学研究   女性化   女性形象   王国维   文学理论  
描述: 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我国学术界开始大量译介西方文论,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运用西方文论对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进行诠释,或者将中西方文学理论进行对比研究,为我国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词学研究中,王国维使用了西方文学、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词学理论,使他的《人间词话》成为我国词学研究中里程碑似的作品。此后,我国几乎没有学者将中西方文学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词学研究,我国的词学研究依然沿袭传统词学研究的十个方面:词的起源、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校勘、词集笺注、词学辑佚工作和词学评论。①在上
论五六十年代剿匪片的发生与特征
作者: 江霄   来源: 电影文学 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剿匪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英雄形象   情节设置   新中国   雪原   沙漠   女性形象  
描述: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上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电影种类——剿匪片,其中的代表有《智取华山(》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旅伴》(1955)、《猛河的黎明》(1955)、《边塞烽火》(1957)、《寂静的山林》(1957)、《沙漠追匪记》(1959)、《云雾山中》(1959)、《林海雪原》(1960)、《勐垅沙》(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这些剿匪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地下斗争业绩,以及发生在崇山峻岭、茫茫沙漠和林海雪原里的战争。在五六十年代
对传统越剧中悲剧形态的超越——评新编越剧《玉卿嫂》
作者: 朱栋霖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态   美学风貌   传统   《玉卿嫂》   艺术形象   越剧   女性形象   极端手段  
描述: 自1960年《玉卿嫂》发表以来,这位外表文静、为了占有年少情人不惜以极端手段与之同归于尽的寡妇,已经成为独具异彩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越剧的美学风貌历来是温柔文雅
20世纪末电影中的“性别角色”的置换现象分析
作者: 朱凌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秩序   电影   黄蜀芹   钟馗   置换   性别身份   女性形象   男性   性别角色   中国女性  
描述: 人类诞生伊始,就是有性别差异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张岱年先生说:“一阴一阳,继续不绝,这是本然的善。如果不是继续不绝,则事物将皆绝灭,就无善可言了。由一阴一阳之道而形成具体的物,于是有性。”①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②然而,在几千年封建男权统治下,男权制度压抑了女性的生命本色,将男性的霸权建立在女性臣服甚至泯灭“个性”的基础上,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花木兰、女驸马、穆桂英等以男性身份站在男性舞台上演绎性别的神话。“花木兰”的神话无疑僭越了性别秩序,这是在中
< 1 2 3 ... 48 49 50 ... 60 61 6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