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子】搜索到相关结果 208 条
-
牛津大学女子学院成为历史
-
作者:
胡乐乐
来源:
科学时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教员
女子
成员加入
牛津大学
教职员
女性学
学员
学院院长
英国
男性
-
描述:
牛津大学女子学院成为历史
-
湖南女职大“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推广”结硕果
-
作者:
周少四郭晶晶王叶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主题展开
女性发展
欧盟
女子
意识教育
基金项目
女性学
项目实施
女性特色
职业大学
-
描述:
湖南女职大“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推广”结硕果
-
发展女性高等教育 积极促进男女平等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女性特点
男女平等
女子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妇女
受教育
女性学
二级学院
女大学生
-
描述:
发展女性高等教育 积极促进男女平等
-
以特色求发展
-
作者:
蒋惠敏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香港理工大学
就业指导工作
求发展
女子
女性学
独立自主发展
用人单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专业
特色专业
-
描述:
以特色求发展
-
《荷塘月色》中的三类女性形象
-
作者:
范学亮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荷塘月色
唐彪
作者
女子
描写
采莲
审美情趣
女性形象
写景散文
朱自清
-
描述: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七)中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朱自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通过独具匠心的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实”与“虚”两个方面很好地衬托、传达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 一、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妻子 《荷塘月色》开头写自己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在院子里乘凉时,忽然想起白天里走过的荷塘。当月亮升高、万籁俱寂时,设想荷塘应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
-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青年女性形象
-
作者:
吴雯雯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年女性
人物谱系
贾平凹小说
理想女性
女子
流变
女性形象
菩萨
-
描述:
女性形象在贾平凹的小说人物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青年女性则是他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群。在他这里,女性与美是一体的,“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不在名山大川,而是人,尤其是女人,女子是世上人间的大美”a。作家爱美
-
从唐代的社会制度看唐传奇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邢永萍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莺莺
霍小玉
女子
唐代
女性形象塑造
爱情婚姻
社会制度
唐传奇
士子
婚姻制度
-
描述:
一、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按其身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相当一部分出身名门,身份高贵的豪门贵妇形象,她们共同具有的特点是:美丽动人的容貌、雍容华贵的气质、令人
-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反面女性形象”
-
作者:
周建飞
来源:
才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封建社会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
女子
女权主义
丈夫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女性觉醒
妒妇
-
描述:
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中涉及的人物有五六百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女性也因魏晋这样特殊的时代而独具
-
谈戏曲舞台上的殉情女性形象
-
作者:
张萍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曲舞台
爱情悲剧
流行歌曲
女子
杜丽娘
爱情故事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中国戏曲
汤显祖
-
描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因嵌进流行歌曲里而唱熟唱滥的古诗,最初所挽悼歌颂的对象竟是一对专一不渝、为情而死的动物。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郊外看到一只大雁被箭射落,它的伴侣绕尸三匝长唳哀鸣,最后一头撞死在石壁上。诗人的胸中震荡不已,挥笔写了这首[摸鱼儿]词。人世间,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使萍水相逢的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甚至有人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世界上的情痴比比皆是,仅以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而论,不胜枚举。
-
略论近年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一种“他塑”
-
作者:
丁帆
陈霖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古华
主流文学
作家主体意识
女子
美趣
女性形象
张弦
“五四”新文学
《井》
-
描述:
“五四”新文学以来主流文学中形成的妇女解放主题的回归与承继,映现出创作主体的一种拯救的精神姿态.这种精神姿态随着作家主体意识中文化观念的自觉与强化,更加深刻地体现在叶蔚林的《五个女子与一根绳子》、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