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解读汤显祖《邯郸记》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郑艳玲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崔氏   《邯郸记》   女性形象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的《邯郸记》中的女性形象崔氏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独特的性格内涵和形象魅力,充满时代特色。作品通过崔氏这个女性形象,放大了卢生的贪婪和欲望、突出了人性的灰暗和扭曲、凸现了士人的道德沦丧。作为汤显祖在《邯郸记》中所构筑的一个支点,崔氏既是剧本构成的关键所在,也是充满丰富内涵的剧场角色。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政治题材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观——以《邯郸记》和《麦克白》为例
作者: 谭冰雪   来源: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分别是16世纪的中国与英国的戏剧文学巨匠,虽然他们远隔重洋,没有任何交集,但他们的作品里都流露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他们以男性作家的视角书写了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塑造了超越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笔下的经典女性人物对比
作者: 梁军童   来源: 山东工会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女性人物  
描述: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为同一时代的人文主义推动者,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经典女性形象。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强烈的婚姻自主意识,并敢于争取自己的婚姻幸福。这些女性也是整个作品的中心,操纵着故事的发展。
至情:杜丽娘生死不渝的幸福观
作者: 李赛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情   杜丽娘   幸福观   汤显祖  
描述: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著名的浪漫主义传奇杰作,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人物,杜丽娘是“情”的化身,是汤显祖至情观的典型人物,汤显祖着意刻画杜丽娘的形象,是为了突出以情抗理,批判理学,肯定人欲,肯定世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主旨。
为情而戏:汤显祖与蒋士铨
作者: 上官涛   来源: 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蒋士铨   以情抗理   以情存理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情而戏”。但他们所论之“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文学创作主张。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女性文学形象比较研究
作者: 熊芳芳   来源: 汉字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比较研究   女性文学形象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他们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可爱可敬,具有人文主义思想,自觉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文学形象。文章试图通过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笔下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中西方女性的处境与命运。
《牡丹亭》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作者: 潘小玉   来源: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男性形象   元曲   爱情心理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所作的“临川四梦”一直以来是世人推崇的经典。如今皆以其中女性角色为歌颂和研究的重点,而对剧中的男性人物有所忽视。《牡丹亭》是“四梦”之最,基于其中主要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次要男性人物的对比
晚明尊情思潮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例
作者: 陈旭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尊情思潮   晚明   女性主体意识   汤显祖  
描述: 汤显祖是活跃于晚明文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牡丹亭》作为其一生最为得意的著作,反映了当时尊情思潮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融注了尊情的思想,才使得整部戏剧凸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这种正在
《牡丹亭》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作者: 潘小玉   来源: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男性形象   宦海沉浮   爱情心理   汤显祖  
描述: 明代戏曲以明中后期的戏曲成就最高,而明中后期的作家中又以汤显祖为最。其所作的“临川四梦”一直以来是世人推崇的经典。如今我们皆以其中女性角色为歌颂和研究的重点,而对剧中的男性人物一直有所忽视。《牡丹亭
《牡丹亭》作为修辞原型在后世文本中的复现
作者: 林山   来源: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意识   修辞原型   复现   汤显祖  
描述: 明传奇《牡丹亭》作为具有多重指涉意义,能够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修辞原型,在后世文艺作品中频频复现。这些作品与原剧构成微妙互文关系的同时,又对原剧中的女性形象、花园意象、爱情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引申、反讽和颠覆。《牡丹亭》文本的"复现"使原著负载的语义信息、审美信息在重释中实现了增值或改值,表现了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