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丹尼尔·德隆达》中女性人物的双重象征
作者: 黄如敏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乔治·艾略特   《丹尼尔·德隆达》   女性人物  
描述: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双重人格女性意识研究
作者: 刘颐琳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女性意识   乔治·艾略特   双重性  
描述: 乔治·艾略特以洞察女性精神世界为导向,对自己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理解与同情,具有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男性话语权的威严、母亲角色的意义、宗教思想的内涵、道德观的双重性。由此引领读者视野和情趣,关注人生焦点,思考人生的多面性与复杂性。研究其作品内涵与人物形象,是解读文学与文化内涵所必需的
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小说思想之比较
作者: 黄如敏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女性小说   简·奥斯丁   乔治·艾略特   思想  
描述: 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都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描绘女性在男权统治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妇女的心理情感,开创了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但是,相比而言,简·奥斯丁小说中体现出的妇女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明显带有18世纪的传统思想特征,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则以宏大的历史目光和开阔的思想视野,对社会与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更加细腻地展示了19世纪女性的内在困惑。
《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
作者: 韩会平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伦理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爱情婚姻  
描述: 在整个十九世纪,英国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 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英国的工业蒸蒸日上,极大地提高了英 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 了妇女的命运,为她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的妇女们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使她们 有了智慧和思想,使她们开始想像男性一样将自己的才智服务于社会, 来赢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她们良好的愿望却常常被歧视、压迫她们的 社会击得粉碎,这就使这些知识女性认识到改革自己地位的需要。但社 会
关怀的力量:从关怀伦理学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作者: 李翠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怀伦理学   自我保护   自私   平衡的关怀   乔治·艾略特  
描述: 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一名具有强烈道德感的女作家。她善于深刻洞察人类的精神世界,尤其在表现人物的伦理斗争和人生选择时,乔治·艾略特以一种冷静的方式对人物内心的伦理选择进行了深刻而自然的描述。在关注伦理和道德这个严肃的主题的同时,她的作品不乏机智和幽默,接近现实而又充满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反思。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亚当·贝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米德尔马契》非常关注女性的情感道德冲突和对生活的选择,通过对人物伦理斗争发展的深刻分析,含蓄地展现了女性关怀伦理的自然发展过程。乔治·艾略特的这三部小说高度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巧合性死亡探析
作者: 游牡利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观   巧合性死亡   小说创作   乔治·艾略特   道德主题   女性主义  
描述: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四大女性作家之一,但是不同于其他三位女性作家,艾略特的小说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女性狭窄的生活视野,而且往往带有深刻的道德主题和深刻的哲理性,并因此被后人誉为“严肃小说”。艾略特的小说多向人们展示了在维多利亚中后期,维多利亚人生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出现,并由此产生的矛盾,困惑。艾略特笔下多是平凡的普通人,小说通过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对人性进行挖掘,展示艾略特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 本文通过对艾略特多部小说中出现的巧合性死亡这一现象的解读,来探讨巧合性死亡中展现出的艾略特的宗
《丹尼尔·德隆达》女性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研究
作者: 李宁   薛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本   朱丽娅   其他人物   文本意义   乔治·艾略特   文本作者   人物塑造   著名理论家   解析研究  
描述: 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相关时才能确定自身位置,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亚文本或互文本。在这种理论的框架中,文本作者的重要性大大减小,作者的作用被减低为文本的相互游戏提供场所或空间 [1] 。在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主要小说中女主人公研究
作者: 翟永丽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自我牺牲   痛苦   成长过程   斯蒂芬   多萝西娅   乔治·艾略特   道德困境   小说   女性人物  
描述: 乔治·艾略特认为,自我牺牲是人道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受难则是一种醒悟,她不但常常使她小说中的人物置身于道德困境中,而且指出只有克己摒弃才能成就高尚的通途,也是解决所有道德难题的关键。但克己摒弃通常与痛苦相伴,不过在乔治·艾略特看来,痛苦有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值得的和有价值的体验。比如在《亚当比德》中,
德赖布尔与《瀑布》
作者: 张中载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主义   詹姆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语言游戏   第三人   文学创作   《瀑布》   英国小说   乔治·艾略特   女性人物  
描述: 德赖布尔与《瀑布》张中载“妇女半边天”这句话也适用于英国文坛。如果你未读过英国女作家的作品,你对英国文学的了解只有一半。至少,就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而言,没有这“半边天”,就没有英国文学的广阔和深邃。在群芳争艳的当代英国文坛,玛格丽特·德赖...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19—20世纪初英国女性文学
作者: 绳立平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简·爱》   叙事学角度   雪莱   勃朗特姐妹   简·奥斯丁   乔治·艾略特   奥斯汀   盖斯凯尔夫人   勃朗宁夫人  
描述: 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它的出现为文学解读提出了一个新的途径。19—20世纪初,英国女性文学异军突起,从简·奥斯丁,玛利·雪莱,勃朗宁夫人,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