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晚清】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晚清侠义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张晓培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意识觉醒
侠义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三言”“二拍”、《金瓶梅》以及《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等等,但是人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所谓名著名作上,而对晚清侠义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极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晚清侠义小说女性形象切入进行
-
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
-
作者:
刘堃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
晚清
女性形象
-
描述:
晚清(1840—1911)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被全球化”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扩张、帝国主义以及知识和实践的全球流通,中国被“抛入”世界之中并与异质文化频繁接触、对抗和互动。此时国家/民族/个人身份都
-
晚清女界小说研究(1895--1911)
-
作者:
梁生霞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界小说
意义
晚清
缘起与发展
-
描述:
在晚清妇女运动思潮影响下,针对妇女界生存境况进行描述和想象的小说创作,成为了晚清新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晚清政体与伦理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动摇、西学东渐,社会中不同立场的人士对女界的改革与前景产生
-
晚清女性生存状态及文学书写
-
作者:
王芳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状态
晚清
女性写作
女性
-
描述:
“女性世纪”的到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魅力,傲然屹立在文学论坛之中,而晚清女性文学,处于新旧更迭,中西思想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传统女性生存状态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被放足、进学校、自主选择婚姻等等变化,使得女性
-
晚清女报与女性创作研究
-
作者:
牛牧原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
女性创作
妇女报刊
-
描述:
晚清之际,女性的办报活动逐步出现高潮。以妇女报刊为平台,一大批女性精英开始走出家庭和地域的限制,以群体面貌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报刊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改变了女性作品的发表方式,亦促成了一个数量可观
-
画中有话:晚清《人镜画报》的文化构图:性别、国族和视觉表述
-
作者:
李钊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文化构图
晚清
《人镜画报》
社会性别观念
-
描述:
1907年天津的《人镜画报》是由温世霖创办,陆莘农、顾叔度主笔的重要石版画报。因其经济的印刷手段,和画家融合了西洋画画法和国画画风的笔法,为清末时期的社会风俗、民众生活和时代文化等方面留下了生动的视觉文化史料。画报中展现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清末知识分子的社会性别观念,同时知识分子也通过对女性的言说,表达了个人对于政治时局和国族危机的思想、看法和心态。通过视觉文化视角和社会性别理论的结合,本文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利用视觉权力的隐喻和把精英文化带入日常生活的实践,女性如何被带入国族话语。旨在从中国历史的本土经验出发
-
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
-
作者:
金正秀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族想象
晚清
女性话语
女性传记
同胞之爱
-
描述:
本论文以晚清女性英雄传记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晚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双重或多重耦合关系。在晚清现代性话语试图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努力中,女性启蒙是其中的重要推动
-
角色与表达:晚清女弹词小说中的女性文化意识
-
作者:
白洁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江南闺阁女性
晚清
女性文化意识
女性文学
女弹词小说
-
描述:
明末清初时,出现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拥有文学和传统教育的闺秀群体。她们以阅读写作为媒介,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女弹词小说。文章便以晚清以江南闺阁女性为主体而创作的女弹词小说为文本,通过分析女弹词小说
-
新女性与旧文体——吕碧城研究
-
作者:
蔡佳儒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外新词
吕碧城
晚清
旧文体
新女性
戒杀护生
海外旅游
-
描述:
本論文試圖從晚清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呂碧城如何從一個傳統才女成為「新女性」,探討她與當時的文學及政治名士交流的過程中,如何從一個喪父的孤女成為一個時代名媛。新女性與傳統才女文化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
19C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的研究
-
作者:
王以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形象
符号冲突
中国形象
晚清
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传教士
基督教
形象建构
-
描述:
自1830年美国第一位传教士裨治文来华起,美国传教士开始了在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传教活动。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中国的基督教化”这一最高宗教目标,在传教过程中,部分美国传教士,如裨治文、伯驾、卫三畏、丁韪良、林乐知、明恩溥等,笔者在文中称之为“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他们突破了以往以教堂为中心的传教方式,利用报刊、出版等大众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宗教及文化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传教士媒介话语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中建构了传教士媒介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谱系,这一形象谱系的建构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