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小二黑结婚》中农村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余珊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女性   女性人物形象   赵树理   思想影响   女性形象塑造   新女性   愚昧落后   形象描写   三仙姑   农村女青年  
描述: 赵树理是"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被誉为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和"圣手"。赵树理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实际生活,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赵树理的大众化经典之作和成名之作《小二黑结婚》中的农村女性形象描写就是小说的一大成功之处,其中两个代表性的农村女性人物形象是小芹和三仙姑。一、小芹——开始觉醒的农村新女性赵树理采用跳跃性的穿插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了在解放区环境下小芹这一敢想敢做、敢于斗争的农
论中西方电影女性形象的差异
作者: 张琳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北战争   父亲   庄园   灯笼   希利   女学生   西方电影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塔拉  
描述: 一、颂莲和思佳丽相同的命运:"前盛后衰"《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是19岁的女学生颂莲,因父亲客死他乡,家境日益贫困,无奈之下只能辍学,在继母的百般劝说下,为了钱,嫁给陈家做四太太。故事的一开头,颂莲自己一个人拿着行李孤单地走在乡间的路上,望了一眼从身边经过的吹吹打打迎亲的花轿,继续走自己的路。此时她还不知道那就是去迎她的花轿。学生的心气使她只顾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春兰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命运   封建家庭   妇女解放   “激流三部曲”   巴金   中国妇女   封建制度   新女性   女性形象   旧制度  
描述: 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李春兰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在30年代以《灭亡》登上文坛,又以“激流三部曲”(简称“激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流”像璀璨的明珠在文坛放射出永久的光芒。它对于广大革命青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在...
台湾女性文学中“新女性”形象概观
作者: 王世杰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女作家   传统道德   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创作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台湾文学   台湾女性文学   台湾社会  
描述: 发轫于五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在整个台湾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台湾的女性文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台湾的女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多以自己生活的世界为创作题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观照生活。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受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和宗法制度的迫害,精神肉体备受摧残的弱女子。这些人物,在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妇女的人生悲剧和要求解放的愿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进入7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为显著标志。
独特文化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书写——《奥萨玛》与《下午五点》中女性形象建构分析与文化解读
作者: 徐文明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阿富汗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命运   影片   西亚   传统女性   新女性   塔利班   女性处境  
描述: 近年来,随着西亚电影不断获得国际成功,关于女性处境与命运的西亚影片也不断引起国际影坛的特别关注。阿富汗题材的影片《奥萨玛》与《下午五点》即是这类影片在近期最为成功的两部。这两部新近出现的阿富汗女性题材的电影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将它们放置在一起进行分析,不仅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当下西亚电影女性形象构建与意义承担的更为丰富的信息。一、《奥萨玛》与《下午五点》的女性形象建构与策略(一)传统女性与"新女性":叙事的女性主导形象选择作为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首部本土制作的电影,《奥萨玛》
茅盾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的衍化及其功能分析
作者: 彭晓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结构   作者   近代小说   三角结构   类形象   女子   茅盾小说   新女性   时代女性   女性形象  
描述: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从精神联系看可以上溯到近代小说中开始出现的洋化的摩登女子,当时她们也被称为“新女性”。这类形象开始并非作为“新生事物”予以正面表现,她们更多地是服从于作家刻划人物之外的需要,即让她们充任某种代码,进而成为叙述结构中的一个方面而起作用。也许正是基于这种选择,典型的三角
娴雅勇健:近代歌乐文化对“新女性”的塑造
作者: 李静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女性教育   音乐教育   近代音   女子教育   新女性   女性解放   乐文化   女性形象   重新塑造  
描述: 作为参与建设现代中国的重要角色,近代的歌乐文化承担着对全体国民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这当然也包括占国民总数一半的女性。近代是中国女性身份地位大解放、大变革的时代。近代歌乐文化对重塑女性形象、促进女性解放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拟从身心健康、家国意识以及生活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并展现,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近代歌乐文化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这包括"身心的活泼"、"人格的勇毅"、"气质的娴雅"。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思考女性与音乐艺术的结盟所可能产生的、对以男性视角为主要出发点的近代女性解放思路的修正与反思。
女儿与母亲的五场战争
作者: 宋涵   来源: 读者(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儿   母亲   女上司   养猫   香奈儿   新女性   战争   女性形象  
描述: 每个男孩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每个女孩心里也都有一个她想要成为的女性形象。比如,想要成为像可可·香奈儿那样的大胆新女性,或者是日剧里插花、养猫的小清新主妇,又或者是公司里那个自己买房买车的优雅女上司。
大风雨中的漂泊者:从1942年的“三八节有感”说起
作者: 冷嘉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风雨   妇女问题   漂泊者   延安时期   妇女解放   丁玲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民族国家  
描述: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是解放区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文本。它发表于1942年,当时延安的性别/个人叙事几乎毫无例外地统摄于抗日救国的宏大目标。但丁玲的"有感"却偏离上述思路,在一片"抗战建国"的大话声中,她关注女性日常经验,并暗示革命和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未能在女性日常生活领域得到验证。丁玲的言论给她招来阵营内部的激烈批评,又被不少研究者推为以女性主义视角反威权体制的典型文本。可除此之外,在这篇短小的杂文中还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结合丁玲的早期创作和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若干重要主题,本文试图以此探究现代中国关于女
妇女心态的畸形史:试论巴金笔下悲剧女性形象
作者: 周芳芸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曾树生   巴金   觉新   旧式妇女   丈夫   沈氏   女心   悲剧女性   新女性   封建专制  
描述: 在中外文化史上,文化智慧是男性的天地。男性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而女性只是感性的尤物,男人的附属品。这不仅成为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法理定规,而且作为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也渗透在女性的深层意识中,成为女性心理定势,铸成女性人格深层弱点。在巴金笔下,无论是出身卑微的奴婢丫环,或看似养尊处优的小姐、少奶奶,有权势的阔太太;无论是通晓诗书礼义的才女,或受“五四”新文化熏陶洗礼的新女性,皆冲不破这一传统文化的怪圈,跳不出这封建心狱。“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人们也不能选择一出生就包围着,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巴
< 1 2 3 ... 22 23 24 ... 31 32 3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