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迷失于想象界与象征界
作者: 邓瑶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男权社会   自我意识   父权社会   女性身份   镜像阶段   象征界   女性角色   认同   女性形象  
描述: 作为女性文学史上最早的代表作之一,《觉醒》被视为美国女性运动的里程碑,它使女性地位与女性生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努力挣脱男权社会下被制度化的女性角色,去寻求自我意识和精神释放的新女性。女主人公爱德娜自我意识的复苏,实质上是她在代表父权社会的象征界中寻求女性自我身份与认同的过程。她徘徊于想象界与象征界的心理历程,彰显了矛盾的女性心理与存在的女性需求,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在代表理性的象征界中寻求想象界中女性自我的无奈与宿命。 一、想象界:女性的存在自我 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是拉康关于主体理
《诺桑觉寺》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其价值研究
作者: 段美婷   来源: 牡丹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诺桑觉寺   凯瑟琳   婚姻观念   讽刺手法   理性观念   女性身份   奥斯汀   女小说家   寻找自我   女性主义意识  
描述: 《诺桑觉寺》是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典型作品,她向来都是以细微的观察和幽默的讽刺手法来描写英国乡绅家庭的生活和婚姻,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具有理性观念和追求平等意识的女性形象。奥斯汀的女性主义一直备受文学界的欢迎,对其研究也有很多,然而对《诺桑觉寺》中女性主义意识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对《诺桑觉寺》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其价值研究进行了具体阐释和分析。在传统观念中男性价值体系和控制欲望很强
《玛迪》:父权社会语境下的女性想象
作者: 原学梅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想象   父权社会   女性身份   麦尔维尔   占有欲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男人   女性主义  
描述: 一、引言麦尔维尔的小说《玛迪》在问世后,最初的反应是恶评如潮,当时的评论多数指责该书为垃圾般狂热的言论。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深藏于这些狂热言论后的寓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称其为麦尔维尔作品
“性别与影像:台湾女性电影与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王艳云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女性身份   影像学   女性创作   纪录片   跨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学术研讨会   台湾电影  
描述: 近十几年来,台湾女性影像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特别是纪录片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创作者和作品,在台湾本土、韩国、日本甚至是欧美都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女性影像与大陆的联系还比较零散,相关的研究还处于生长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台湾电影、对
肉与灵:女艺术家自画像中艺术家的身体
作者: 王燕飞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画家   人体   女性艺术家   女性身份   自画像   身体   作品   贝克尔   女性形象   世纪初  
描述: 导师推荐语本文是根据王燕飞2006年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第四章第二节修订而成的。《20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以米歇尔.德赛都的战术理论为贯穿全文的
“沉默的他者”与“空白之页”——“祥林嫂”:男性书写的女性盲点
作者: 王璐   来源: 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默”   女主人公   《祝福》   祥林嫂   女性身份   叙述视角   《伤逝》   女性形象   叙述者“我”   “空白之页”  
描述: “沉默的他者”与“空白之页”——“祥林嫂”:男性书写的女性盲点
意义之狂欢:试探讨美国杂志广告中女性身份的复调现象
作者: 丁少彦   来源: 文化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文化政治   杂志广告   女性身份   女权运动   生理性别   广告形象   女性话语   反叛性   性别身份  
描述: 在美国杂志广告的形象再现中,女性形象通常被类型化1,女性身份被权力话语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但是在女权运动40多年后的今天,广告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迥异于传统形象类型的新符号,从而动摇了女性话语
女性艺术家之性别意识抉择
作者: 孙欣   陈浩波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女性群体   权力关系   女性意识   女性身份   女性生理   传统女性   性别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现实物象只是观念表达的载体,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独立的自我观念表达,并在画面的现实物象中找到某种社会、文化、权力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笨拙地面向和再现眼中的现实。在男权视觉经验所表现的女性图像中,女性所处的境遇往往存在以下三种状况:被动观看的、带有诱惑倾向的以及满足男性审美趣味趋向的。这三种状况之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以男权主流社
女性身份的焦虑与迷惘:读艾丽丝·门罗的《乞女》
作者: 谭敏   陶涛   来源: 译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女性身份   焦虑   安大略   罗斯   作品   门罗   性别身份   西南部   女性人物  
描述: 在艾丽丝·门罗早期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往往就是她自身体验的投射:一个出身贫寒的乡下少女,以偏远的安大略西南部小镇为起点,怀揣梦想和抱负,一心勇往直前,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清楚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坚强在迷惘中幻化为焦虑和失落。创作于1977年的中篇小说《乞女》(刊登于《译林》2011年第4期)正属于这一类的早期作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作者: 周泓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能主义   社会性别   妇女人类学   女性身份   亲属制度   民族志   女性地位   女性人类学   女性主义   妇女研究  
描述: 一、社会性别(Gender)研究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别与语言行
< 1 2 3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