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意义及尝试
作者: 黄颖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科院校   尝试   意义   女性学  
描述: 由于工科院校男生多女生少,工科院校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态度较为淡漠.所以在工科院校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对两性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在本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尝试,对此做了一定的分析和实践介绍.
高等学校女性学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作者: 冯爱红   来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目标   定位   女性学  
描述: 女性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现代学科,逐步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显著成绩。从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角度来看,女性学的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的传统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学的教学对象并不仅仅是具有独立平等意识的现代女性,而且男性也应在当代社会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性别文化观念。通过引入性别视角,帮助大学生增长新的知识与经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女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女性学: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
作者: 王珺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意义   女性学  
描述: 女性学将通过对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检视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性别制度建构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高等教育作为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重要机制,使其在追求社会性别公正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设置及对女大学生的培养——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学课程设置为例
作者: 吴春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教育   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   女性学  
描述: 由于缺失西方女性学产生的背景,在中国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不可能照搬西方经验。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是其本土化建设的一个尝试,它对国家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女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笔者在论述高职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对其高职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女性/性别学学科范式再探析——研究对象与知识领域
作者: 韩贺南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   范式   性别   性别平等  
描述: 学科范式是女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追寻女性学创始者的意图、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女性学发展的趋势,厘清女性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女性/性别学是研究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与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在“性别回归”背景下反思女性学教育—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恋悲剧谈起
作者: 魏颖   来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女性学   陆小曼   性别回归  
描述: 在“性别回归”背景下,以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恋悲剧为个案,反思了当前的女性学教育:不可以按照推崇传统性别文化的标准来建设女性学,而应当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缩小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促成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著者文摘]
女性学纳入高师院校学科主流的思考
作者: 林靖云   杜学元   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下半月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女性学   学科建设  
描述: 高等师范院校是整个教育的母机,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其教育有辐射性、扩散性、延续性,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笔者在分析我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将女性学纳入高师院校学科主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纳入的主要策略与路径。
民族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 郑玉顺   杨玉   戴成萍   来源: 民族教育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   民族高等院校   学科建设  
描述: 中国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标志应该是:明确本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确立基本的学术规范、运作方式,具备比较充分的学术积累和一定的学术影响;拥有一批从事女性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承认。
理想㈦现实之惑——高校高学历女教师角色困境及疏解
作者: 杨㈩辰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等院校   高学历女教师   女性学   角色压力  
描述: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㈦家庭之间作着“鱼㈦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㈦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创建女性学学科体系和设置女性学课程的初步构思
作者: 庄渝霞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学   学科体系   课程  
描述: 中国女性学学科体系包括认识论、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三个部分。女性学课程设置由四大块组成,包括理论部分、女性发展史部分、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而要想促进中国女性学发展,应该进一步推广女性学学士点、硕士点建设,着手博士点建设,解决“四无”问题;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应加强对已往理论学科的有性人和证伪批判,理清中国女性学科发展史;进一步创办女性刊物和加强对外交流。
< 1 2 3 ... 7 8 9 ... 34 35 3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