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生命中的孤独 桎梏下的超越——论凯特·肖班的孤独意识
作者: 郝燕   来源: 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父权制社会   凯特·肖班   孤独意识  
描述: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女性主体的确立: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作者: 张晓静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自恋   菲勒斯   性别差异  
描述: 林白是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极端个人化的姿态书写女性欲望和感性体验,常常被视为“欲望写作”或“身体写作”的代表文本。她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战争》书写了林多米从儿童到成年的心理和生活历程,其中的同性恋倾向和自恋等问题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拉康的相关理论为视点,分析林多米在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构建过程,探讨林多米在心理层面上的女性构建和认同,从而对林白文本中的女性做出另一番解读。
大学课程改革的女性主义批判
作者: 王珺   来源: 煤炭高等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课程改革   女性学  
描述: 女性学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介入大学课程领域的新建树。女性主义学者希望通过建立以女性学课程为媒介的研究和教学机构,使被边缘化甚至隐形化的众多与女性有关的问题纳入课程体系,改变大学课程文化的男性权威形象,为女性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基地和平台。
蒙昧的女性意识——《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文学特征
作者: 闵婕   来源: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女性意识   女性  
描述: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独到的女性视角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在一定程度 上构筑了女性主体意识。但作品中宣扬的恋爱规则与婚姻范式,却暴露出其沿袭男权社会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这种进步与局限性共存的蒙昧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傲慢与偏见》独特的女性文学特征。
女性主体性确证的历史循环
作者: 佘艳春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自我确证   现代性反思   历史循环  
描述:  在20世纪整体的文化转型背景中,在现代性的研究视野中来考察女性写作的嬗变过程,就会发现女性写作的本质目标就是获得双重的自我主体身份的确证。当我们对轰轰烈烈地演进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进行现代性反思时,发现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循环轨迹,经过100年的求证又回到了原点,女性主体身份非但没有得到确证的自由,反而出现大面积的驯服与溃退,究其原因恰恰是这双重身份在确证过程中的错位与迷失。
不同历史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论《长恨歌》与《白鹿原》叙事中的两性差异
作者: 尹妩婧   林丹娅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历史想象   叙事差异   新历史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论后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莫言短篇小说
作者: 张松存   来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两性关系   莫言   后女性主义   短篇小说  
描述: 莫言的作品以别具一格的笔风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他睿智深刻地洞察了女性生活的困境,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的苦与乐。以莫言的两部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为研究对象,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莫言短篇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及女性主体的构建、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微妙的两性关系等,从中窥见当代中国女性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对女性主体的凝视
作者: 邓媛媛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张爱玲   “神话”   “弃妇”   “怨女”  
描述: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
作者: 贺桂梅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父权制   女性文学批评   新启蒙   性别差异   个人化写作   女性主义  
描述: 论文尝试对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简单轮廓;并力图把关于当前女性文学批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落实为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论文首先讨论了8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范畴的提出,及其历史内涵的界定与新启蒙思潮的关联;进而分析80年代后期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视野,以及这一理论资源的引入对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产生的影响;继而对90年代的女性文学热潮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这一热潮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个人化写作,展开了讨论.这一历史清理工作关注的核心,乃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体的重构方式
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
作者: 季红真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文化身份   当代文学   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文学创作  
描述: 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