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子】搜索到相关结果 192 条
-
论《诗经》中的女子之美
-
作者:
秦国盛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子
《诗经》
-
描述:
"诗经"的现实主义主要保留在十五国风中,现实主义题材无外乎这几个方面:劳动、爱情、剥削反抗。《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们即有比较高的美学价值,又有蕴含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主要写出了《诗经》中爱情诗歌对女子的描写,分析《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
-
解析《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
-
作者:
翟珍妮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价值
女子
女性形象
-
描述:
关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读者通过仔细阅读、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书中对林冲娘子等弱女子充满了同情,但很不幸的是,她在去庙里烧香时遇上了"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
-
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沈琴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啼笑因缘》
《满江红》
女子
张恨水
-
描述: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大家,本文从张恨水的两部小说《啼笑因缘》和《满江红》入手,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从而大致总结出张恨水小说中女主角的形象。
-
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满江红》与《啼笑因缘》为例
-
作者:
沈琴
来源:
当代小说(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啼笑因缘》
《满江红》
女子
张恨水
-
描述: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大家,本文从张恨水的两部小说《啼笑因缘》和《满江红》入手,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从而大致总结出张恨水小说中女主角的形象。
-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子之笑
-
作者:
刘雨过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笑
聊斋志异
女子
-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活可爱,作者不仅赋予她们美丽绝伦的容貌,还在她们身上融入卓尔不凡的艺术特质,"笑"就是其中一种。这些女子的笑容既是美貌的一种独特体现,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笑容中
-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
郑全红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初
财产继承
女子
-
描述:
民初女子的财产继承虽仍然受到较大限制,但民初大理院深受男女平等理念和妇女运动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变通了《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规定,使女性在继承关系中相较传统法律享有更多权利。其具体体现在民初法律对
-
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背景分析
-
作者:
胡静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初
参政运动
女子
背景
-
描述:
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女权思想意识的不断传入,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女权意识逐渐觉醒,一大批先进的女性知识分子领导和推动了女子参政运动的发展,20世纪初期的女子参政运动是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浓重的一笔,对于女权解放具有重大的影响。
-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
作者:
董卓然
来源:
新疆地方志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女子
民国初期
-
描述: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教科书
晚清民国
女子
赋权
-
描述: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
-
《荷塘月色》中的三类女性形象
-
作者:
范学亮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荷塘月色
唐彪
作者
女子
描写
采莲
审美情趣
女性形象
写景散文
朱自清
-
描述: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七)中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朱自清先生在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通过独具匠心的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实”与“虚”两个方面很好地衬托、传达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 一、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妻子 《荷塘月色》开头写自己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在院子里乘凉时,忽然想起白天里走过的荷塘。当月亮升高、万籁俱寂时,设想荷塘应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此时的妻子,作者描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