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严歌苓】搜索到相关结果 154 条
-
浅析《扶桑》潜藏的文化内涵
-
作者:
王利青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人性
扶桑
严歌苓
包容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是一部蕴藏着诸多文化内涵的作品。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位19世纪末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妓女扶桑这一典型东方女性形象。文章从文化阐释的角度,从最高层雌性——母性的书写、完美人性的绽放和民族精神的表现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
流散与融聚:谭恩美与严歌苓文化认同之比较
-
作者:
龙锦辉
来源:
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谭恩美
文化认同
融聚
严歌苓
流散
-
描述:
谭恩美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
女性视角下的悲悯情怀——解读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
作者:
张欣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悯情怀
《一个女人的史诗》
女性书写
性别视角
严歌苓
-
描述:
女性作为世界上拥有最细腻情感的生物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悲悯的情怀,女性对外界的任何人群以及事物都存有一种天生的怜悯之情,她们关注世间万物的生活及感受,懂得关心自己碰触到的每个灵魂,也敢于为他人付出,用一颗感恩的心接受来自外界的情绪和状态。作为世界上最为柔和,也最具有震撼力的情感,悲悯的情怀引导女性整个人生的步伐。悲悯的情怀似乎是来自于旷世之中最纯净的感情,能消融尘世中的冰霜。找不到适合的辞藻去解释悲悯的情感,只能借助女性的人物去聆听和感受。女性的柔情似水似乎是对悲悯情怀的最好解释,在女性性格的真实中体会着善
-
从小渔到王葡萄:浅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成长
-
作者:
沈恒娟
来源:
当代旅游(学术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少女小渔
成长
女性意识
第九个寡妇
严歌苓
-
描述:
<少女小渔>和<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虽然风格迥异,却展现了女性人物的逐渐成长.从没有自我、稀里糊涂奉献自己的少女小渔到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王葡萄,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独立意识也在一点点成熟,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女性或理想人性的一种思考.
-
历史·女性·救赎
-
作者:
王卉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历史
《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
女性
-
描述: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选取了国内作家较少触及的南京大屠杀题材,以中篇小说的架构,回望了那个历史事件,显示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关注和良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人物的形象和心态,同时展现了女性在那场灾难中受到的非人伤害.小说末尾,金陵十三钗的舍身赴死,是灵魂的自我救赎,也是人性之花的美丽绽放.
-
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试比较严歌苓、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
作者:
闫石
郑沛程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比较
两性
严歌苓
女性
-
描述:
张爱玲与严歌苓都是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都具有关注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与张氏执着于描写女性在家族家庭、恋爱婚姻中的命运不同,严歌苓更善于从个人的微观视角出发,以个人的沉浮折射出历史的巨大变迁,并利用中西文化夹缝中特殊的身份,书写大陆的政治霸权生活以及西方视野下的文化心灵的冲突。
-
聆听生命诉求 关注生存状态
-
作者:
闫石
郑沛程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比较
两性
严歌苓
女性
-
描述:
张爱玲与严歌苓都是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都具有关注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与张氏执着于描写女性在家族家庭、恋爱婚姻中的命运不同,严歌苓更善于从个人的微观视角出发,以个人的沉浮折射出历史的巨大变迁,并利用中西文化夹缝中特殊的身份,书写大陆的政治霸权生活以及西方视野下的文化心灵的冲突。
-
评严歌苓对中国女人之最高雌性的文学书写
-
作者:
陶兰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最高雌性
中国女人
真实深沉
严歌苓
独特神韵
-
描述:
严歌苓把"母性"视为中国女性"最高层的雌性"。经过其大量文本的演绎",最高的雌性"已成为严歌苓笔下一系列中国女人所共有与特有的神韵。对这种"最高的雌性"的执著书写,使严歌苓的作品在当下中华女性文学中显现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深入探究严歌苓这一创作特色,对推进当下中华女性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
-
异质文化语境中的周旋与迷失——小议严歌苓的《扶桑》
-
作者:
陈俏湄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扶桑》
东方
周旋
异质文化
迷失
严歌苓
-
描述:
《扶桑》中的东方、中国、女性形象反映了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进行叙事的种种复杂心理机制:特殊文化身份带来的使命感促使严歌苓在对西方男性的拯救情结进行颠覆的基础上力图展现一种包容、大巧若拙的民族形象,探讨身为弱势民族的自强自尊,然而“文化代言”与寻求认同的自觉意识使其难以摆脱东方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追求人性关怀、思考民族生存理念、寻求东方的文化优越、争取西方文化的认同、保证思想深度、兼顾故事的可读性等多重创作动机,作者的把握失当、顾此失彼最终使《扶桑》中东方、中国、女性的形象变得面目模糊、充
-
从双重视角解读严歌苓笔下的“文革”
-
作者:
从开青
赵君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局外人
淡漠
戏中人
关怀
严歌苓
文革
-
描述:
华文作家代表严歌苓一直以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独特叙事方式特立独行于文坛,在她的作品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中国的文革。即使定居国外,浸染在异域文化中,严歌苓也总能用冷静的目光审视祖国几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和她因而受到影响的童年经历。作者从文革中走来,却能站在文革之外冷淡叙述那个激情年代下的人与事。本文着重从“戏中人”和“局外人”这个双重视角来分析严歌苓笔下的“另一种文革”。
<
1
2
3
...
11
12
13
...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