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欧茨小说中女性成长主题的功能文体研究
作者: 王伟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功能文体学   女性成长  
描述: 美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自1963年《北门边》发表,五十多年来笔耕不缀,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至今获得了许多重要文学奖项和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涉及多个主题,如暴力,死亡,城市动乱,成长等。其中,成长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妈妈走了》和《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作为近年来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不同时代美国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成长轨迹。以往的研究都是从成长小说的文学视角来分析里面的女性
《源氏物语》夕颜与《红楼梦》林黛玉比较研究
作者: 王若冲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楼梦   源氏物语   女性观   悲剧性   夕颜   林黛玉  
描述: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古典名著,不仅在各自的文学传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鉴于这两部文学名著在本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诸多的相似性,常常被人们相较提及。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有诸多女性人物出现,本文尝试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尤其聚焦于《源氏物语》中的夕颜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多个角度对这两位女性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这两个女性人物在性格、命运等诸多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两部作品的理解。第一部分,以纵观全篇的角度,阐述了作品中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作者: 王午林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心理现实主义   内心世界   外部现实  
描述: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受到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影响,加拿大国内的女权运动日益兴起,那些深受女权主义影响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探讨女性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复杂问题。门罗主要关注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小镇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其中女性生存状态及其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她一直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从叙事学、女性主义、地域背景、哥特主义、
论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王亦甜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书写   小说   女性  
描述: 艾丽丝·门罗,当代加拿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上的第十三位女性作家。迄今为止,门罗共发表了《快乐影子之舞》(1968)、《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1971)、《我曾想对你说的事》(1974)《你以为你是谁?》(1978)、《木星的月亮》(1982)、《爱的进程》(1986)、《我年轻时候的朋友》(1990)、《公开的秘密》(1994)、《好女人的爱》(1998)、《恨、友谊、追求、爱、婚姻》(2001)、《逃离》(2004)、《城堡岩石上的风景》(2
异化的世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长篇小说《奇境》研究
作者: 王斐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奇境》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埃里希·弗洛姆   异化  
描述: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杰出的女作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她的代表作《奇境》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水岭之作。从《奇境》开始,欧茨的作品越来越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本论文主要以埃里希·弗罗姆的异化理论为依据,力图揭示小说《奇境》对人物异化命运的关注。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经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体验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异化现象体现为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以及个人与自己的信仰之间的冲突。此篇论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小说人物的心理异化进行了
毁灭与新生:杜穆里埃的《蝴蝶梦》之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 王咏君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蝴蝶梦》   叙事结构   叙事聚焦   叙述声音  
描述: 《蝴蝶梦》作为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自1938年出版以来,以其引人入胜的悬疑浪漫的情节安排和独特的以“实有”衬托“虚无”的叙事手法,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经久不衰。这本小说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它放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来看,当时的社会女性处于传统身份转变的焦虑过渡期,女性内心深处存在传统与反传统的碰撞与挣扎。本文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托,并试图借助苏珊·兰瑟的叙述声音理论、热奈特叙事聚焦理论,将小说的主题内容与叙事形式相结合,通过分析《蝴蝶梦》中独特的文本叙述声音、叙事聚焦以及叙
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例
作者: 王天喆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内容分析  
描述: 科学的历程。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进行分析,分为人物性别、民族、国别、职业、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六个方面。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性别分析发现,人物数量上男性
啼血的歌唱:论《荆棘鸟》中的宿命论
作者: 王小雪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荆棘鸟》   抗争   宿命论  
描述: 荆棘鸟这本小说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代表作。该小说自1977年一经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文学界,荆棘鸟被比作是澳大利亚的飘。作为一本惊世之作,该书以爱和命运为主题,通过对克里利家族三代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描写,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本论文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运用宿命论的相关理论,尝试揭示小说带有浓厚的宿命论的思想。一方面,本论文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所运用的文学方法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小说
解读伍尔夫小说中女性人物精神追求中的大海意象
作者: 王民华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追求   弗吉尼亚?伍尔夫   大海意象   女性人物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伍尔夫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伍尔夫研究的热潮,并经久不衰。研究者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以及伍尔夫的个人经历等方面对伍尔夫的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伍尔夫提倡“内在真实”的理念,关心人的内心世界, 善于运用意象表达人们难以言说的精神世界。对于伍尔夫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在诸多的研究中,鲜有对伍尔夫大海意象的专门著述。实际上,大海是伍尔夫小说中
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行为研究:以Jennie Gerhardt的两个中译本为基础
作者: 王敏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JennieGerhardt   读者/社会”译文连续统   顺应论   “作者/原文   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   “求真  
描述: 本文选取顺应论为理论视角,以译者行为为论述的基点,通过理论诠释与个案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描述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行为并考察译者行为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具体而言,笔者将翻译实践置于现实的译语世界,把译者放回到译本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之中,分析、探索译者行为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根据顺应论,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作用下不断做出的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主要是从连续选择、动态顺应和译者的意识程度三个方面充分描述译者行为
< 1 2 3 ... 72 73 74 ... 152 153 15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