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Henry Miller: His Craft of Fiction
作者: 王庆勇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支离破碎   自我重建   亨利·米勒   污秽的语言   传记批评   女性形象   现代主义的狂欢   阳具意识  
描述: 亨利·米勒(1891-1980)是美国当代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但却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而饱受争议,其众多的作品也因为过多的性描写而一度在英美国家遭禁三十年。他在世时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诟病和另一些人的推崇,死后又很快被人遗忘。米勒的代表作《北回归线》问世以后,批评家的目光往往停留在它露骨的性描写上,或赞米勒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驱”,或称其为“男性沙文主义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米勒作品的解禁,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开始关注他,并从文化、宗教、文学、语言、思想意识、叙事结构等诸多方面来解读他的作品。在英美学术界
《我的安东尼亚》与《啊,拓荒者!》的双性同体解读
作者: 王晓燕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气质   双性同体   男性气质   薇拉·凯瑟  
描述: 薇拉·凯瑟以描写西部边疆、歌颂拓荒者精神而闻名于世。她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最富盛名的乡土小说家。《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是其拓荒者小说的代表作,都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荒芜的土地上获得成功,实现自我的过程。自出版以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讨论,然而,很少有人从双性同体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尼亚,深入挖掘女拓荒者的双重性情特征。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述这两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
红色电影: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品牌研究
作者: 王嵩松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湖湘文化   红色影视   品牌追求   潇影集团   革命战士  
描述: 建国以来,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红色影视一直活跃于荧幕之上。红色影视一直备受我国影视界的重视。随着红色影视的被重视以及市场经济的刺激,作为七大影视集团之一的湖南潇湘电影集团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创作出一大批优秀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使潇湘影视集团在影视界获得较高的荣誉。红色影视也逐步成为潇影的重点特色产业之一绪论部分概述了本选题的背景,确定了“红色影视”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进而陈述了选题的意义以及红色影视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红色影视的生成境遇”,从国家政策入手,分析潇影集团逐步成长的过程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再联系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潘金莲形象
作者: 王晓文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潘金莲形象   重塑   20世纪中国文学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潘金莲形象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从问世起,就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水浒传》之后,有兰陵笑笑生的市井小说《金瓶梅》,还有像沈璟创作的传奇《义侠记》这样的“水浒戏”相继问世。在古典文学中,潘金莲都是以一个淫邪的坏女人的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集淫荡、美丽、恶毒等种种特征于一身,被视为印证着“女人祸水论”的典型,潘金莲就是以这样一种“美而坏”的形象被定格于历史的尘埃中。直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欧阳予倩先生创作的话剧《潘金莲》中,她才褪掉了身上那层妖冶淫邪的色彩,摇身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王英英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所罗门之歌》  
描述: 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身份和主体性的重构,从而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特有的视角来审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以小说这种形式来关注和记录黑人女性的命运。后殖民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这一理论强调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女性的呼声和诉求。《所罗门之歌
被放逐的失语者: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研究
作者: 王丽萍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嬗变   类型特征   童养媳形象   叙事特色  
描述: 童养媳作为传统买卖式婚俗下用来交换的商品,是游离于时代发展与文学视阈的边缘女性群体。本文梳理童养媳形象在整个文学史的演变,并聚焦于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对其形象特征和叙事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童养媳形象在文学书写中的根本特质:被放逐的失语者。她不仅仅是男性笔下的失语者,更是现代性视阈中的失语者。然而这一被放逐的群体,在现代作家,尤其是男性作家的笔下是充满悖论的存在:—方面以启蒙立场,对滋生童养媳的婚俗现象和童养媳形象进行彻底的否定与批判;另一方面又立足于人道主义立场认同童养婚存在的合理性。本文从
从柏莎·梅森到阿德拉·奎斯蒂德:后殖民视角下英国小说中“疯女人”形象
作者: 王丽玲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疯女人   他者   属下  
描述: 英国文学中塑造了一大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疯女人”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更是丰富了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画廊。在文学作品中,人们看到很多女疯子,这些女性形象因种族、男权和文化霸权的压制成了作家笔下的疯癫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近几年,对疯女人形象研究越来越多。斯皮瓦克《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1986年)一文对“疯女人”柏莎和安托瓦内特的解读,使人们对“疯女人”形象悲剧背后的根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斯皮瓦克的启示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类
女性主题CG插画视觉张力研究
作者: 王方珏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CG插画   电脑技术   女性主题   视觉张力  
描述: 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电脑绘图技术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使得数字媒介以及相关技术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及视觉享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字视觉媒体在现代商业化背景下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官,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与震撼,其中又以CG插画的发展尤为迅猛,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CG插画在电脑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并伴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孕育出不同的形式风格,其中女性主题CG插画的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女性形象一直受到社会关注,插画从业人员的许多创作也离不开女性形象,所以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艺术特征比较研究:以关汉卿和世阿弥的作品为中心
作者: 王佳硕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杂剧   关汉卿   世阿弥   能乐   艺术特征  
描述: 元杂剧和能乐同属于东方戏剧,是中日两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具有表现性和写意性的显著特征,抒情性是它们的本质,都可称为“剧诗”。能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日本通过田乐能和猿乐能的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中国的散乐经历了宋杂剧阶段,在元朝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能乐与元杂剧形成之后就开始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二者可谓是同源异流。虽然二者在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艺术特征。所以对能乐与元杂剧的艺术特征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
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女性神秘主义
作者: 王璐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基督教   中世纪晚期   女性神秘主义  
描述: 本文主要从宗教学的视角来把握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女性神秘主义这一研究对象。首先,研究其产生的宗教和社会背景,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女性神秘主义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先,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传统得以催生出“向内求”的神秘主义信仰模式,从灵魂内部直接感知上帝的临在是神秘主义信仰的主要特征;其次,中世纪晚期的社会文化条件使基督教女性神秘主义者得以成长——在文艺复兴下对个体个性的强调、教会的腐败与危机、修道院中贵族妇女的教育以及中世纪晚期“厌女观”与“贞女观”的并存;最后,中世纪晚期修女院的热潮使基督教女性
< 1 2 3 ... 118 119 120 ... 152 153 15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