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丁玲的女性现代性体验书写——延安女作家群研究之一
作者: 李静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介入叙事   丁玲   现代性   “断零体验”  
描述: 丁玲作为延安女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她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以一种反叛传统的现代性姿态,审视女性在传统向文明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性体验和心灵困境。丁玲对现代性体验的书写,是以外来者“介入”的叙事方式,展现“外来者”和文本中的女性在遭受时空分离的生存处境之后,孤零的心理体验和无助的内心伤痛。这种体验又成为促使她们对时空进行重组,渴望生存境遇发生转机,并不断揭露和批判传统,进行现代性改造的动力。
职业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女性学视角
作者: 李静   来源: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性别文化   性别分工   劳动权益保障   性别意识  
描述: 社会的整体和谐、进步与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社会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职业女性的劳动权益以就业、工资、特殊劳动保护为核心,受性别文化、性别分工和性别意识的影响,职业女性的劳动权益处于保护难的状态。各级工会应用女性学视角深刻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提出合理的政策主张,对职业女性的劳动权益实现有效维护,为推进社会整体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的写实走向
作者: 李静   来源: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实走向   20世纪90年代   女性文学  
描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原则(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思维方式(典型性思维),特征性手法(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写实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在现实主义三个层面上,显露出新的写实趋向:采取自传体、半自传体或回忆录的文体形式,通过对女性自恋、自爱、自慰、性爱或肉体狂欢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患有幽闭症而性格怪癖或者放纵欲望的女性典型,发现了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与遮蔽的女性生活空间,颠覆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自审意识。但是狭窄的个人视角、欲望的偏执、肉身
对女性减肥的社会学解读
作者: 李静   来源: 法制与社会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身体   女性减肥   工具化  
描述: 作为一种流行现象,减肥的风潮悄悄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兴起,无从查证缘起于何时,但等到引起大家注意的时候,身边的女性都已成了追瘦一族,明明已经弱不禁风,还在高喊着减肥的口号。借用女性学的观点,女性的减肥行为体现了男性文化对于女性身体的规训。女性对于形体标准的过分追求,势必为女性的自强、自信、自我认同带来负面的影响。
朱淑真诗词在宋代传播与接受考
作者: 李静   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诗词   传播与接受   朱淑真  
描述: 朱淑真是我国女性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其诗词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她的文名在宋代并不彰显,本文从宋人口传、专集出版、选本、评论等几方面考究当时对朱淑真诗词传播与接受的情况。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美国小说The Color Purpl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作者: 李静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The   Purple   Color   女性译者   翻译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描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之后的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包括译者生活背景,经历,政治信仰,社会影响等在内的很多会影响翻译结果的外在因素。译者性别也被纳入考虑范围,开始受到翻译学者的重视。女性与翻译在各自权利体系中低下卑微的地位使翻译与性别问题不可避免的结合,由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翻译研究的领域里不乏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为包括译者主体性研究在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延伸了翻译研究的外沿。本文以艾利斯沃克的女性主义著作The Color Purpl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
凤凰涅槃——《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研究
作者: 李静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他者   文化混杂   双性同体   性别身份  
描述: 汤亭亭(马克辛•洪•金斯顿)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女勇士》以独特的叙述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绚丽的中西方文化元素等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并引发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身为华裔女性的一员,汤亭亭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和华族内部的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排斥,然而,正是这种“双重边缘化”的地位为她提供了同时审视中美两种文化的优越视角。作者在作品中解构了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形象,并在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了华裔女性的身份。 本文在分析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
大众文化对女性时尚杂志的构建
作者: 李静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本   图像   话语权   性别意识   女性时尚杂志  
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反映在文化领域表现为精英文化的缺失,大众文化的崛起,读图时代、消费时代、身体时代均体现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再构建。媒介文化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女性时尚杂志是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时尚杂志大份额的市场占有率,各阶层女性广泛的参与,促成了本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对时尚女性杂志的关注。采用性别文化的视角,分析大众文化背景下女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构建,探究女性时尚杂志语言的文化意义构成。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
论《雨月物语》里的宫木与矶良形象
作者: 李静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道德   女性形象   性别研究  
描述: 『雨月物语』中的「夜归荒宅」的女主人公宫木和「吉备津之釜」的女主人公矶良在日本古典文学里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一般的观点是把她们看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宫木作为贞妇烈女受到人们的美化和颂扬;而矶良则受到谴责,被认为是“悍妇”,有伤传统和男权文化尊严。 然而,在考察之后会发现,宫木和矶良在表象上确实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在深层次上两人似乎极其地统一,可以说她们殊途同归,是统一体的两面。任何悲剧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她们也毫不例外。她们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就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女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两性关系的困境
作者: 李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两性关系   爱情婚姻危机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美国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索尔·贝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至今已出版了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及《洪堡的礼物》(1975)在内的9部长篇小说,还有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剧本和4部其他著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为贝娄的晚期佳作,集中体现了贝娄本人对当代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在表现男女关系及婚姻恋爱主题方面极具有代表
< 1 2 3 ... 7 8 9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