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晓华】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二十七岁的女博士
-
作者:
韩晓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二十七岁的女博士
-
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化进程述略
-
作者:
白晓华
阎磊
来源:
榆林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化建设
女性文学
学科化
-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从学科意识的萌发到学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过程。本文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进程作了一个线性的描述,同时也回顾了中国近20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繁荣之因新论
-
作者:
林晓华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契机
女性写作传统
女性文学
文化转型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固然因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但还有更深层次原因:其一是中国女性写作自身的悠久传统,其二是近现代的中国文化转型.
-
关于女性写作的悖论与反思: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为中心
-
作者:
林晓华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整体下滑
90年代女性文学
悖论
繁荣
-
描述: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在文坛上已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并在短期内达到繁荣.在绚烂之极后,女性文学渐归于平淡,无论创作与批评都正走在下坡路上.这种繁荣之后停滞不前的局面,昭示着如女性意识、西方女权理论、市场经济等不只是女性文学手中所向披靡的利剑,它也会变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此外,一味向内的女性文学是否该向外放眼看世界?本文通过对90年代女性文学几个本质性、然而又带有悖论性话题的思辨,试图寻找潜藏在近几年女性文学整体下滑背后的一些因素.
-
《扶桑》的人物表征与东方主义文化对应
-
作者:
李晓华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对应
《扶桑》
东方主义
叙述者
后殖民主义理论
“被看”
文本
人物表
严歌苓
文化帝国主义
-
描述:
严歌苓在海外华人作家中颇负盛名,2002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的《扶桑》①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从1996年国内出版以来,不断受到批评界的关注。以往研究文章中,对作品的阐释注重作者的视界或原创的视界,通常着眼在三个层面:其一,从表层把《扶桑》定位为单纯的移民文学或女性文学,“《扶桑》不仅直面新移民人生,而且有对早年浪迹到美洲大陆华人女人传奇性经历的内心困惑探索,颇富隐寓性。”②其二,从中性层面解读为“跨边界经验的文本”,“在性别、国别、文化的边界之间寻找涵容更多更深的经验感受的叙述领域,我
-
女性文学:“高潮体验”后的冷静--二十世纪两岸女性文学历史发展和现状思考
-
作者:
林晓华
来源:
凉山大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与现状
女性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将二十世纪两岸女性文学的历史衍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讨了两岸女性文学在面对巅峰期后共同的平淡时,如何坚持女性写作的传统,并将女性写作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展开.
-
大写的“女”字——二十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片论
-
作者:
林晓华
邱艳萍
来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颠覆
深化
90女性文学
性别意识
-
描述:
在二十世纪 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 无论是陈染们的疏离现实图景、沉溺于自我世界, 还是卫慧们在开放中对自我欲望的暴露, 她们的写作姿态都注重凸现女性性别意识, 从而构成了对男性主流社会的背离与颠覆, 并深化了文学对人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处境的多向度的关照与表现。
-
不同作业环境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
作者:
常广
向桢
李海生
温晓华
张婧环
田京利
来源:
华夏医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同作业环境
健康体检
中心性肥胖
-
描述:
目的:了解某企业员工不同作业环境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情况:被检者的年龄、性别等。2作业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与劳动方式。体格测量由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