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红玫瑰与白玫瑰》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
作者: 许苗   钱家英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剧   小说   女性  
描述: 张爱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都透着一种冰寒彻骨的悲凉气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位女主人公的际遇来揭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
情欲的选择:浅析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女性心理
作者: 卜懿   来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欲   茨威格   女性心理  
描述: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用于支撑女主人公的都是一个个痛苦而动人的故事,她们面对情欲的浪潮,有着不同的选择态度,或放纵或压抑或珍视.作者着力表现了她们心灵的痛苦和挣扎,通过对其心理的剖析揭示了她们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塑造这样一批情欲浪潮中的女性形象,意在展示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深层思考.
加强学习提高妇女素质 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贡献
作者: 吴新平   来源: 兵团工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退休职工   德育教育   女教职工   女大学生就业   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职工总数   妇女组织   妇女工作   学习理论   和谐发展  
描述: 石河子大学现有教职工1180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6%;大学生9094人,占全校大学生总数的43%;离退休女职工605人,占离退休职工总数的48%。在大学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妇女工作委员会在高校的独特作用,更好
缺失后的反思及建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略论
作者: 宋小梅   来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   批评视角   理论建构意识   建构的女性主义  
描述: 分析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现状,反思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中批评视角缺失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建构基于两性和谐的既区别于西方女性主义又更贴合中国现实的具有整合意义的女性文学批评的策略。
文学场力的角逐与身份政治的建构:以华裔女性文学为案例
作者: 李丽华   王志敏   张兴旺   来源: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场   身份政治   斗争策略   华美女性文学  
描述: 从华美早期女作家艾迪丝.茂德.伊顿姐妹开始追溯,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女作家作品的文本策略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性别、族裔身份重建过程中,文学场内、外动力机制对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分析看18-19世纪英国女性状况
作者: 王雅娴   来源: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女性   女权主义   社会地位   抗争  
描述: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同为英国以描写女性文学而著称的女作家,通过对她们作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简爱的分析,透视了在18-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和歧视的状况,并描写了她们无奈的斗争.
从三位冠诗人看道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张远秀   来源: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薛涛   李冶   诗歌   道教   鱼玄机  
描述: 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冠占擅一代诗坛风骚,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罕见.从李冶、薛涛、鱼玄机这三位冠诗人诗作的艺术特色,可看到当时道教的盛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作者: 何少华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黄色墙纸》   女权主义   女性写作   双重身份  
描述: 《黄色墙纸》描写了美国妇女受到她们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权影响的痛苦经历。本文着眼于故事的内容、作者的经历两个方面,解读19世纪末女权状况,以揭示在父权制社会中,吉尔曼试图唤醒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强烈愿望。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美国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读吉尔曼的《黄色墙纸》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刊·高教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疯癫   《黄色墙纸》   女权主义   女性写作   双重身份  
描述: 《黄色墙纸》描写了美国妇女受到她们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权影响的痛苦经历。本文着眼于故事的内容、作者的经历两个方面,解读19世纪末女权状况,以揭示在父权制社会中,吉尔曼试图唤醒女性争取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强烈愿望。由于她兼具受束缚的女性和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其疯癫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19世纪女作家构建自己女性文学传统的努力。通过疯癫。女性得以反抗社会的压抑,表达自己的意志,并且保持其独立的身份。
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
作者: 李辉   来源: 湘潮(理论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就业难   先进性别文化   和谐社会  
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破女性求职过程中的性别壁垒,从建立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女性学课程设置、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等各方面努力,解决女性就业危机。
< 1 2 3 ... 98 99 100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