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新世纪中国大陆性电影的叙事特征与现状思考
作者: 唐妮亚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性别书写   叙事   现状   双重性   历史与现实  
描述: 本文选取新世纪的中国大陆性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电影叙事的双重性为立足点,以叙事为切入点,分析其叙事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对其现状作出辩证的评价,探讨当前女性电影的困境所在。希望通过这种有限的探索,对
外国文学名著三性形象与高中生女性观建构
作者: 李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女性观   外国文学名著   中学生   教材   女性形象  
描述: 建构正确的女性观是高中生形成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他们处理好异性交往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正确的了解、认识社会语文学科既有传授知识的任务,也担负着育人职责,而且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与很强的人文性,这些都为利用语文学科建构学生的正确女性观提供了可能根据高中生现有女性观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为他们的阅读提供新鲜材料,帮助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从而建构起全面正确、科学合理的女性观 本文第一章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作了粗略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中女性形象数量过少,且侧重于男性作者所
阿特伍德与林白的女性写作比较研究
作者: 刚罡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林白   女性写作   个人化写作   写作空间  
描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林白分别为加拿大和中国的女性作家,两人在各自国家的文坛都具有深刻影响。本文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女性作家写作的相似之处以及由于受到本国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由此发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新的特点以及未来女性文学特别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阿特伍德和林白的女性写作。首先,分析了阿特伍德和林白这两位女作家的个人化写作风格,即第一人称叙事和具有自传色彩的特点。阿特伍德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相结合的方式,
论“五四”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五四”以来   农村题材小说   觉醒   解放   女性形象  
描述: 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对待女性的态度标志着一个社会 的文明程度。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多数是农村妇女,她们 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最深,因此,她们的生活状态最易暴露社会的本质 矛盾,最能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所以,任何时代的革命家和进步文 学家都十分关注农村妇女。反映她们的命运,探索她们的解放,是许多 作家为之付诸心血的领域。如果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 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并且“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
传统文化品格的坚守与重塑:老舍女性观表现及其成因探寻
作者: 杨慧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老舍   传统文化品格  
描述: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探索时,表现出与其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相称的叛逆精神与独立进取的文化品格,但是在对女性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时,老舍却明显的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据此形成其偏向传统的女性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老舍女性观的表现及成因的梳理与分析,探寻其女性观的传统性的内涵,即是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坚守与重塑。本文将通过三个主要章节对此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老舍女性观的显性表现看,他在对女性形象塑造时表现出了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这种倾向背后所体现的是他以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黄色墙纸》的功能文体分析
作者: 陈娇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黄色墙纸》   女性主义意识觉醒   功能文体学  
描述: 吉尔曼时代女性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从属地位,揭示夫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达到控诉女性遭受压迫这一目的。研究旨在表明
奥尼尔后期剧作中女性自我的迷失与自我的追寻
作者: 刘红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文化   自我   伦理  
描述: 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奥尼尔后期三部剧作——《送冰的人来了》,《长日入夜行》,《月照不幸人》——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分析在男权文化伦理背景下女性自我欲望的被压抑状况,以及遭受的自我迷失的痛苦等,来探讨奥尼尔后期三部剧作中的女性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她们在传统的压抑下逐步由被动到追问、反抗,再到主动、重新定位自我的历程。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论述奥尼尔创作时代的伦理背景的源与流,即男权文化语境中女性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语境的包围中,女性的角色主要是扮演贤妻良母,故女性的
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分析
作者: 余音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析   中国近代   产业女工  
描述: 中国近代产业女工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三种近代工业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产业女工的队伍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对此加以论述: 一、对近代产业女工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产业女工从1872年产生到1937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新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对社会也对中国妇女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从女工的分布、社会身份与角色的转换、社会关系中
从《时尚》看女性时尚杂志的消费文化特征
作者: 吴丹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文化   《时尚》   女性时尚杂志  
描述: 本文运用消费文化理论分析了以《时尚》为代表的女性时尚杂志,在厘清了消费文化的概念、特征之后,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对《时尚》进行了解读,揭示出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在阐述《时尚》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文本的基础上,以性别为视角,分析了《时尚》对当代女性形象及两性关系的构建,并从消费文化的理论层面进行了阐释。最后将《时尚》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宏观的分析,探讨了时尚杂志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与媒体和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失语”的言说: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作者: 高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己感   言说   失语   叙述视角   不完全叙述   民族国家认同  
描述: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是在推翻封建专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救亡图存的一部分被提出的。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并没有女权主义运动作前提,而是由男性提出并首倡的,男女之间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协同关系。这使得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带有先在的依附性,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无法赋予自己话语权威。丁玲在中国女性文学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她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且一生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寻找女性的位置,在作品中言说女性的话语。为了获得和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丁玲选择的途径是进入男性权力秩序话语中去寻
< 1 2 3 ... 7 8 9 ... 21 22 2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