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都市里的农家:论新世纪以来文学叙述中的乡下进城女性
作者: 宋美英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境遇   进城动因   乡下进城女性   群体形象  
描述: 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乡村向城市的流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以万计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掀起了一股“民工潮”。到了新世纪,这一群体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其中有很多农村女性也纷纷加入到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文学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因而,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也逐渐成为文坛上一个重要叙事潮流。在一些反映“乡下人进城”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给予了乡下进城女性越来越多的叙述和关怀。然而,在众多的文学评论中,把“乡下进城女性”这一群体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却很少,本文选题的意义也就在此。
《希伯来圣经》和拉比文献中妇女观的比较研究
作者: 陈艳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拉比文献   犹太妇女   女性主义  
描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犹太女性主义思想兴起并发展。女性主义学者对犹太传统进行批判,认为在这个宗教传统中,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统领着政治、社会和宗教生活;女性则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希伯来圣经》中,男性话语是主流,构成了《希伯来圣经》的主要叙事语言。在整个圣经传统中,女性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时常被忽视。一些犹太女性主义者认为《希伯来圣经》中妇女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父权制社会的需要。长久以来犹太社会男权话语体系在塑造犹太教的律法和伦理,规范犹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而犹太妇女在犹太律法
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女性意识之比较
作者: 林娜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比较   林芙美子   女性意识   平行研究  
描述: 日本近代女作家林芙美子,因昭和三年(1928年)连载的《放浪记》而出名,后又凭借《晚菊》获得了第三届女性文学奖,随后的《浮云》被称为其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及散文。她是日本近代文学中颇受注目的女作家。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传奇》等大量的弥漫荒凉气息的作品,从而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烁于中国的文坛之上,她的作品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初读二者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她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着力描写男欢女爱的情感故事,用女性特有的
当代沂蒙文学中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张润芝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沂蒙小说   发展变化   女性形象   审美价值  
描述: 沂蒙文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对沂蒙文学的研究却开始得相对较晚。新时期,继承了沂蒙精神与红色文化传统的沂蒙文学创作在时代的召唤下愈加繁荣,这个现象己被学界重视。同样引起学界关注的还有沂蒙文学中塑造的一批充满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但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作家、几部作品的独立研究中,如苗长水、赵德发等人的作品,就当代沂蒙文学女性形象群像发展全貌做完整研究的相对来说较为稀少。本篇论文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析,力图全面地搜集建国以来沂蒙地区各个时期的小说作品,将其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集合起
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研究
作者: 张秀娟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暴力犯罪   原因   比较研究   措施与建议   特点   女性   类型  
描述: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组织形式,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整体的社会。家庭与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由其成员间的亲情、血缘来维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家庭成员间的互爱,构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而家庭暴力行为则是对家庭关系的破坏和对社会文明的损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妇女是主要受害者。 家庭暴力问题的提出,与20世纪女性人权意识的觉醒是分不开的。从70年代起,妇女运动趋于国际化,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世界妇女的健康问题,于此也揭开了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
作者: 崔希芸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传统译论   女性主义   女性  
描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第二次高潮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女性主义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切入点,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传
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建波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道情色观   审美特征   先秦两汉文学   社会身份   身体消费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个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
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中国女性发展问题
作者: 孙月冬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发展   全面发展理论   和谐社会   性别差异   男性发展  
描述: 近年来女性问题研究热点纷呈,标志着进步了的中国人对于“能顶半边天”的女性的深切爱护和关注,并促进了我国女性生存环境的改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一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中国女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立足于人的全面发
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角度看杨必《名利场》译本中译者女性身影的显现
作者: 韩云霞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杨必   性别身份   《名利场》  
描述: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性别问题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领域并与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似乎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其被比作不忠的美人也早已由来已久。女性主义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范围,给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注入了新鲜活力。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女性用语通常被认为更加细致琐碎,谈话语气往往显示出更强的不确定性。而在语言风格方面,女性反而比男性更为标准。英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将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了归纳,指出女性用语明显不同于男性的六个方面:词汇如颜色词的使用,感
老舍与蔡万植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作者: 韩玉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人物形象   蔡万植   老舍   30年代小说  
描述: 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明思想席卷全球,即便是在中国和韩国这样的儒教国度,民主自由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韩两国,传统的儒家封建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三从四德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根植于人们心中,女人们依旧过着被压迫的悲惨生活。即便开化思潮的先锋已经吹响了女性觉醒和女性解放的号角,女人们还是很难从以男性为绝对中心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加之当时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不少女性甚至不得不选择卖淫的方式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老舍(1899-1966)和蔡万植(1902-1950)是中韩两国现代文坛
< 1 2 3 ... 6 7 8 ... 19 20 2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