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构女性自我存在的空间——以莫言和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的女性为中心
作者: 胡学敏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救赎   身体突围   社会身份   自我建构  
描述: 在东亚历史主流话语中,女性一直作为男性附属物的“第二性”存在,但莫言和村上春树却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定位在女性的“自我存在”这一焦点上。他们肯定女性为僭越内囿的社会身份所做的不懈努力,又真实展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痛苦迷惘;他们站在生命自由的立场,提倡女性“爱的权力”和“身体解放”,又对女性在身体/主体突围中的悲剧命运寄予无限悲悯;他们或以“生育”彰显母性的伟大,或以“死亡”反抗虚无、救赎自我,完成女性生与死的自我救赎/建构。莫言和村上以相似的创作路径和精神底色,塑造出背离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为实
钢琴与19世纪中叶欧洲中产阶级女性的关系解读
作者: 江松洁   来源: 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   社会身份   社会功能   中产阶级女性  
描述: 钢琴与19世纪中叶欧洲中产阶级女性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实现过程中,钢琴体现一些与女性密切相关的社会功能,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塑造女性形象、提升婚姻前景以及维护道德观念。钢琴的这三大社会功能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即帮助欧洲中产阶级确立其社会身份。研究这种关系对解读中国当下"钢琴热"现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朴婉緒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以系列小说《妈妈的木桩》为中心
作者: 朴珍华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近代化   女性意识   社会身份   边缘化   战争  
描述: 朴婉绪是韩国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的小说着重探讨了“6.25”战争与民族分裂、产业化引发的物欲膨胀、女性解放、老年生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作者在自己的诸多小说中,生动地表现了战争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个体人物,是如何生存并被边缘化的,并以此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存在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矛盾。 朴婉绪在刻画女性人物的时候,并不止于简单再现史实,而是特别注重战争与近代都市化进程中,女性人物所遭遇的身份混乱和边缘化现象,以及为了构造新的社会身份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注重剖析她们遭受的挫败所形成的根本原因。
论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
作者: 谷正艳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近代   产业女工   中国妇女运动   经济地位   社会身份  
描述: 中国近代产业女工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这三种近代工业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产业女工的队伍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本丈主要分四部分对此加以论述。 一、对近代产业女工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产业女工从1872年产生到1937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至2n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新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对社会也对中国妇女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从女工的分布、社会身份与角色的转换、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三方面分析近代
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建波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道情色观   审美特征   先秦两汉文学   社会身份   身体消费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个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
19世纪中叶的钢琴与欧洲中产阶级:钢琴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研究(1830-1870)
作者: 江松洁   来源: 上海音乐学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音乐会文化   家庭音乐   中产阶级   社会身份   社会功能   客厅文化   钢琴演奏  
描述: 本文以19世纪中叶(1830-1870)钢琴在“家庭领域”和“公众领域”内所实现的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钢琴的这些社会功能如何帮助这一时期的欧洲中产阶级确立其社会身份,并对钢琴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当钢琴处于“家庭领域”时,它与“中产阶级客厅文化”相交集,此时主要体现出五大社会功能,分别是:家庭娱乐功能、作为家具的摆设功能,以及塑造女性形象、提升婚姻前景与维护道德观念等三个与女性密切相关的功能。进一步说,钢琴的家庭娱乐功能满足了19世纪中叶中产阶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钢琴作为家具的摆设功能主要有两方
诠释黑人社会的新视角-解读爱在莫里森《爱》中的功效
作者: 彭博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美国文学   《爱》   社会身份   黑人社会   黑人文化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她创作的重点题材。她深受女权主义影响,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她的作品大多关注黑人的苦难经历,尤其是黑人妇女。描写其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所遭受的压抑及压迫。借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莫里森向读者重新展现了黑人奴役的历史。 《爱》是她2003年新发表的一部作品,体现了她对黑人社会的新思考。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黑人社会内部,通过对其内部矛盾的揭露,试图寻找一种方法使黑人在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作者: 屈雅君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运动   妇女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身份   本土化   社会历史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新世纪女性文学与超性别写作
作者: 吴童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新世纪   女作家   后殖民主义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者   社会身份   写作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中国女作家是一个极度敏感的群体,尤其对时代造就的社会主流意识的变革有着很强的接受心理.从早期的"自由女性主义"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唤醒,到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躯体写作",都凸现了女作家自我对历史的独特体验,她们以独特的声音构建了文学的母性系谱,并以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中心的写作传统对女性形象的种种不真实的界定与表达.超性别写作源于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者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的见解,她曾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的观点.
叶圣陶小说中的女性命运
作者: 张琦   来源: 学语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生活   遗腹子   他生物   社会身份   女性命运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知识女性   小说   叶圣陶  
描述: 一、命运之探问"人"之所以有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正是源于人的社会性,这就要求人的存在首先要有一个社会身份。叶圣陶小说在将话题引向对"女性命运"思考前,先将聚光灯对准了"人"的认识上。纵观叶圣陶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