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治·个人·性别——“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多元话语现象
作者: 李海燕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多元话语   女性文学  
描述: "十七年"文学中女作家在文学政治化体制的强制规训下普遍倾向于政治话语的阐述与表达,"十七年"女性文学因此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但女作家们的知识分子情结驱使她们选取知识分子题材、书写人情人性、传达批判精神,五四个人话语在她们的文本中不时闪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则驱使她们不自觉地选择日常题材、关注女性命运、聚焦情欲叙事,她们的文本因此呈现出相当的女性话语特征。于"十七年"女性文学而言,国家政治话语无疑处于叙述的中心,但个人话语、女性话语也在叙述的边缘发出自己的声音,"十七年"女性文学表现出多重话语纠缠的复杂
多元化形态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中的表现
作者: 王季路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化形态   中国女性文学   表现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形态,展示了我国社会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丰富性,凝聚着文学发展的规律。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当代和现代几位女性作家创作风格的变化,从而论述了多元化形态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中的表现。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作者: 王瑶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女性命运   英美文学   女性生存状态  
描述: 伴随着20世纪初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它是超越阶级和种族,从女性的意识和性别身份的角度来着重表现女性的命运、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女性的情感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的《自己的房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部作品不仅是英美女性文学的开端,更代表着西方女性文学向世界文坛迈向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英美文学在世界女性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不可被忽视的研究价值。
论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兴起的文化环境*
作者: 娄欣星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族女性群体   江南   明清   文化环境  
描述: 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独特的女性文化圈,其发展呈现出地域化、家族化、群体化的特点,反映出江南独特地域文化环境、家族文化环境、母教文化环境对于女性文人影响之深远。也正是在这三种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才得以如此兴盛。
19世纪俄罗斯文化现象之恶魔女性研究
作者: 陈章红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俄国   恶魔女性   文化现象  
描述: 纵观中俄文化交流史,虽然早在清朝时期,出使官员的游记中就对俄国有所记录和描述,不过直到20世纪初,俄苏文学作品才开始正式传入中国,自此中国读者对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其中就包括俄罗斯女性形象。由于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通常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美好女性,该类女性形象大都具有如下特点:外表美丽,内心善良,隐忍,宽容,向往爱情,追求自由,她们基本上符合传统道德标准对女性的要求。中国读者对俄罗斯女性的认知大体局限于此,他们对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存的另一类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恶魔女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两个汉译本
作者: 孙辰蔚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黑人女性主义   《最蓝的眼睛》   身份构建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黑人女性主义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白人)女性主义,因为其关注的不仅是男女两性的问题,还有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黑人女性长期处于“双重危险”(Double Jeopardy)中,面临着性别与种族双重歧视中。反映黑人女性生活的文学作品及其汉译本也十分值得研究。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作为莫里森的处女作,成功塑造了几位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莫里森的黑
文学中的女性领导力:《玛戈皇后》与《红楼梦》的比较分析
作者: 邵玉警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戈皇后》   比较文学   《红楼梦》   女性领导力  
描述: 比较文学作为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和文化异同点的一种科学方式,一直是文学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式。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从女性领导力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玛戈皇后》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笔者对真正的女性权力是否存在于两部作品中持有保留态度,所以将比较重点放在女性人物如何发挥女性领导力上。在比较了几位学者的女性领导力的三角理论基础上,笔者选择卡洛埃˙加默兰的理论来比较和分析这两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领导力是通过权力,合法性以及威望三部分构成,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清末民初初等学课程的变迁研究——以近代学制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方彦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课程变迁   初等女学   学制  
描述: 女性研究作为学术界的热点,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与女性教育相关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子一直无缘于学校教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一直像一道枷锁,将女子深深的桎梏于家庭之中。这种基调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代是女子教育内容的定型时期,它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远。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被推向极致。鸦片战争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的传入与中国本土传统女子教育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壬寅
解放与塑造:国民党的“三八”妇女节纪念(1924-1945)
作者: 余懿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塑造   国民党   解放   “三八”妇女节  
描述: 本文以1924年到1945年间的国民党主导下的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为中心,研究国民党主导三八妇女节活动的具体运作过程,并从中了解国民党在对于妇女运动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以树立党和国家的权威。“三八”妇女节来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众争取权利而举行的罢工斗争,传入中国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国民党主导的妇女节纪念活动,为了吸引妇女对国民的同情以及对国民革命的支持,妇女节纪念活动的主调,转变为以国民党政治纲领为依托,将妇女解放与参与国民革命联结在一起,号召妇女要得到解
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作者: 黄宁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文学史   肖瓦尔特   女性亚文化   女性批评学  
描述: 伊莱恩·肖瓦尔特作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她提倡在“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中构建属于女性自己独立的文学史和文学传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创立之初,就面临缺乏理论基础的尴尬境地,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地写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这点,这也是其“女性批评学”理论提出的根本原因。她努力挖掘被历史遗忘的女性文学作品,构建女性文学史,提出女性亚文化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肖瓦尔特认识到其初期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双重话语”理论,主张女性文学不能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强调女性文学批评和写作都包括主导者和
< 1 2 3 ... 52 53 54 ... 148 149 1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