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先唐文学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作者: 芦婷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娲文化精神   女娲神话   女娲文学母题   女娲形象   文学史意义  
描述: 本文以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为研究对象,以“女娲”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为研究视角,对先唐文学作品中的女娲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来揭示“女娲”文学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学史意义,并阐述女娲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综述了五四运动以来关于女娲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阐明本文的立论基础、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正文部分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女娲”之名及女娲神话的形成。首先对女娲的名号进行详细解析,理清“娲”的文化内涵,并区别“娲”与“蛙
2015性公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美举行 玫琳凯与多方力量共同聚焦女性发展
作者: 李蔷薇   来源: WTO经济导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中   弹性工作时间   联合国总部   妇女地位   商业平台   玫琳凯   创业梦想   千年发展目标   行动纲领   妇女组织  
描述: 纽约时间9月22日,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0周年之际由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美中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2015性公益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作为联合国
女性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评韩立群《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
作者: 李玉明   秦丽萍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精神历程   苏青   基本脉络   娜拉   女性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   萧红   庐隐   女性主体性  
描述: 韩立群的《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下称《历程》)一书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也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它关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其背后更是观念更新和变革的问题,为此,作者构建了一个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坚实而严谨的结构框架,并力图梳理、辨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而其探究的重心则是中国现代女性的发展和出路问
“对话”的艺术——评张莉《姐妹镜像——21世纪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作者: 景欣悦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著述   张莉   文学传统   盛可以   实证化   女性写作   当代文学研究   萧红   性别研究   迟子建  
描述: 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同时也为处于“困顿”期的性别研究、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是当前文学研究日趋实证化、“知识论”和“制度化”1倾向中尤为珍贵的异质之音。一学术场域的传承与僭越《姐妹镜像》整本书的讨论紧紧围绕女性写作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而展开,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盖斯凯尔小说《妻子与女儿》
作者: 韩艺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妻子与女儿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早期和中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尽管生活琐事繁杂,盖斯凯尔还是以过人的精力为后世留下了七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一部传记和超过40部短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盖斯凯尔的小说备受各类学者和批评家的重视,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璀璨夺目的重要女性作家。《妻子与女儿》(1866)是盖斯凯尔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也是盖斯凯尔创作技巧达到巅峰时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对四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描写,盖斯凯尔提到了从女儿转变到妻子的教育这一全新话题。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艺术家传记电影研究
作者: 姜菁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女艺术家传记电影   女性意识  
描述: 本文以艺术家传记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影片的分析以论证这一题材对于女性电影创作的积极意义。传记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首要目的是塑造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这自然离不开对人物人生经历的再现、心理
从家庭关系分析《甜菜女皇》中女性人物身份建构
作者: 李双双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甜菜女皇   身份   路易斯·厄德里克   家庭  
描述: 厄德里克在《甜菜女皇》中描述了跨越三代的三个女性印第安人物——佛勒·皮莱革,赛莱斯婷·詹姆斯和多特·阿黛尔,并展示了她们在面对时代变迁,通过形成各自的家庭关系构建了不同的身份——“部落关爱者”、“圆滑的协调者”和“坚定的能动者”。第一代印第安女性佛勒是一位部落关爱者,她接纳白人和印第安血亲进入其开放型家庭中。作为一位传统印第安女性,佛勒坚持本土传统,用爱和关心对待她的瘸腿侄子罗素和白人受伤男孩卡尔。第二代印第安女性塞莱斯婷是一位圆滑的协调者,她在是否接受白人丈夫和朋友入赘其家庭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塞莱斯婷是
《序曲》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解析
作者: 林淼   来源: 武夷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梦   自恋   女性意识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精神分析  
描述: 通过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序曲》中主要女性人物琳达和贝里尔的矛盾内心,可以发现身处男权社会压迫下的她们,萌发出初步的女性意识,表现为或遁于无尽幻梦,或沉溺于自恋自怜。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初,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并揭示了曼斯菲尔德本人的女性主义观点。
女性学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方法论   女性学   唯物史观  
描述: 我国女性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传统学科女性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伴随着女性学知识与理论系统的不断完善,女性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初步呈现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和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的两种探索模式,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美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边疆意识”结构分析
作者: 朱骅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传教士   天定齐家   天定使命   边疆意识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描述: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以“归化”程度为基准在空间上不断向外推进的活动带。对于美国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研究而言,中国边疆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也是对故土“纯正女性风范”的挑战。她们的边疆意识是由女性身份与宗教、国家、种族这三个外在强势身份共谋与反抗的结果。对其边疆意识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妇女运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复杂协商关系。
< 1 2 3 ... 47 48 49 ... 205 206 20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