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女性主义和台湾女性文学
-
作者:
何笑梅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新女性主义和台湾女性文学
-
角色·意识·小说家──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源
-
作者:
简·斯潘塞
刘晓文
来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生活
女主人公
中产阶级妇女
短途旅行
麦尔维尔
妇女作家
小说家
英国女性文学
十八世纪
未婚女子
-
描述:
角色·意识·小说家──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源
-
论《飘》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杨玉珍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父权社会
现实主义
女性意识
思嘉
《飘》
贤妻良母
女性文学
历史变革时期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论《飘》的女性意识
-
论《传奇》
-
作者:
于青
来源: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奇》
曹七巧
张爱玲小说
失落者
《红楼梦》
《倾城之恋》
《金锁记》
女性解放
女性文学
原罪意识
-
描述:
1943年的现代文学史上,应该毫不犹豫地记录下《传奇》的名字。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年应是“传奇”年。 当然,关于这一年应该大张旗鼓地记录下张爱玲《传奇》这本杰作的原由和意义,是需要时间和文明的演进来证实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正在证实这件“悬案”。《传奇》的
-
论巧女故事的妇女观
-
作者:
王丽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民间故事
女性意识
正统儒家
巧女故事
讲述者
女性人格
故事类型索引
儒家妇女观
社会生活
女性文学
-
描述:
一、导论 什么是巧女故事?在《略论巧女故事》中,屈育德先生曾加以初步界定,她说:“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类传统的民间故事专门表现女主人公的过人才智,许多看来无法解决的难题,一到她们手里顿时迎刃而解,人们因此把这类故事称为‘巧女故事’。”屈先生的界定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巧女故事为传统民间故事;其二:女主人公以过人才智解决难题。刘守华先生在《故事学纲要》中对巧女故事的界定也没有超出“以才智解难题”的范围,他说:“……在生活故事里,却有一类作品,以女性的才智解开种种难题,克服重重人世艰险,构成精
-
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及演变——丁玲创作与西方女性文学美学比较
-
作者:
万直纯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及演变——丁玲创作与西方女性文学美学比较
-
从“乐园”幻梦到“红”的女人的讴歌——“左联”女作家冯铿的创作轨迹
-
作者:
乔以钢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春
冯铿
歌颂
女性文学
-
描述:
冯铿出生于潮州一个教师家庭,早期创作以抒情笔触歌咏自然、青春和爱情。1929年到上海,投身革命,作品由描写知识分子转向表现武装的工农大众,由同情下层妇女悲惨命运到歌颂“红”的女人的战斗生活,续写出中国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
沈立东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妇女文学
中国古代
古代女性
文学创作
批判精神
知识女性
女性文学
古代妇女
《女诫》
-
描述: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沈立东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绵亘千载的封建制度及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物质生产状况等原因.其内涵相当丰富。而古代妇女文学创作由于妇女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处境.其产生和发展的诱导、影响因素亦非常复杂。为尺幅所限,笔者对二者之间的诸...
-
日本女子教育考察笔录
-
作者:
桂智贞
孙晓梅
来源: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子大学
社会经济发展
女性学
系科
中华女子学院
教育性质
就业咨询
校史
校园布局
八所
-
描述:
为在我院基础上筹建中华女子学院,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我们一行二人,于1994年6月3日—17日,对日本女子大学教育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期间共访问了不同类型的八所女子大学,对各校的校史、系科设置
-
道教与诗教夹缝中的奇葩:论唐代女冠诗人
-
作者:
高利华
来源:
绍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唐诗》
女性文学史
道教教义
诗教
士大夫文人
道教徒
鱼玄机
女冠诗人
唐代女冠
唐女冠诗
-
描述:
诗歌盛于李唐,而女子传将极少,因《全唐诗》赖以存名的女性诗人中,享有盛誉的多系女冠。如李冶、鱼玄机,被誉为“万里桥边女校书”的才媛薛涛,《全唐诗》小传也称其“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占擅一代诗坛风骚,这种颇为奇殊的现象,在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瞩目。本文将通过对唐代社会风尚、文化背景和女冠这一特殊阶层生活习俗、传世作品的考释论述道教对女冠诗风的影响和女冠诗人在中国女性史上的意义。一、道教为跨逾诗教门阃提供避风港中国的诗教历来比较重视伦理学规范和诗歌的社会功用。《诗大序》把《关睢》当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