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20世纪陕西女性文学论
-
作者:
李晓峰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艺术创新
陕西女性
女性文学
文学观念
-
描述:
陕西的女性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以来,陕西女性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延安时期以丁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是陕西女性文学的辉煌。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陕西的女性作家曾出不穷,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创作成就,这其中,更有60、7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女作家创作势头强劲,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功力。但是,陕西女性文学的声音还比较微弱,陕西女性作家无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还是所形成的文学影响力与陕西男性作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陕西女性文学要获得更大成就,就要强化女性意识,更新创作观念,在题材上扬长避短,在艺术上不断
-
多维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金霞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蒙古文小说
多维视角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从多维视角入手,主要探讨了出版于世纪之交(1998——2008)蒙古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问题。 全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结论等四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说明了选题原因和意义,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探讨了传统与革新视角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即“贤妻良母”视角中的女性形象、现代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及价值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章,从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审美视角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比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归纳出了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在价值观、世界观
-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
-
作者:
张艳红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意识
媒介批评
女性传者
男性受众
女性主义
-
描述:
当下中国大众传媒不仅对自古以来歧视女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存在弱意识、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而且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传播性别歧视内容:强化、暗示女性的传统角色;将女性描画为公共领域的附属者、活跃于私人领域的主角、被看的审美客体。其客观效果是以“唯贤妻良母论”奴化女性受众、以女性视觉化或性对象化的“唯审美对象论”将女性予以商业化利用。广告、电视剧、新闻报道均不同程度涵有“女人味塑造=魅力女人”、“女强人=孤独、不幸福”、“美女=妖魔”等带有偏颇性质的思维强化。其主观意图是维护现有的男性中心秩序,一味迎合受
-
新中国60年女性导演叙事策略研究
-
作者:
李文英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导演
叙事策略
新中国成立
-
描述: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但直至1949年女编导仅仅是凤毛麟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了一代代女性导演,尤其是80年代后,一批女性导演如黑马杀出重围,异军突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女性导演阵容
-
私领域中的行动女性:从语艺观点看川端康成的小说
-
作者:
郑子瑜
来源:
世新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私领域
语艺观点
符号叙事
行动女性
情感生活
川端康成
-
描述:
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明指私領域情感是現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份,女性在私領域中更是較具自主性與能動性。然而,台灣近年來關於私領域女性的研究,在社會科學上都傾向女性情慾的彰顯,傳播研究方面則常賦予女性不足甚至負面意義。曾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川端康成,他對私領域女性的不吝著墨與肯定,及其筆下著意彰顯私領域女性獨特的生活主張與個人動能,應可為傳播研究提供新的觀點。本研究主題為:用心著墨於私領域女性的川端康成,透過小說中細心描繪的女性形象,倡導了什麼與女性有關的理念?而這對關懷女性議題的當代傳播
-
清末教会女校的创兴及其影响研究
-
作者:
陈欣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兴
教会女校
女子教育
清末
-
描述: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妇女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女子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女子教育,在中国古代虽然有女子教育,但却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女子学校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的。鸦片战争以后,凭借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在中国开放的口岸城市兴办起教会学校,由于女性的弱势地位,教会女校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成为教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启发,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的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转变社会
-
方方小说的女性主题解读
-
作者:
晏淑君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爱
方方小说
生存
死亡
女性主题
-
描述:
方方不以女性身份写作闻名,研究者也往往忽视了其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与那些旗帜鲜明、标榜女性主义立场的女作家不同,方方往往从现实与历史结合的角度,通过外视的视角,来揭示、反思和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对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章,探究女性的生存主题。探究在男权中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况,展示女性的生存困境。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第一种,压抑者,女性压抑着自己承受着苦难,表面风光实则辛酸地活着;第二种,分裂者,女性为了获得灵与肉的统一
-
跨越时空的女性对话:丹麦女性主义剧作《中国的鬼魂》评介
-
作者:
周乐诗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鬼魂
评介
丹麦
时空
中国
女性主义
剧作家
对话
-
描述:
格丽特.乌达尔-杰森(Gritt Uldall-Jessen)是丹麦今日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剧作家,她擅长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改写,来解构女性在历史中的固定意义,提出今天女性的生存和思考的问题。杰森女士的近作是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戏剧《中国的鬼魂》,该剧已在2008年4月16日起至5月5日在哥本哈根PLEX音乐厅首度上演。这对中国的女性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来说,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件。在中国本土,还没有一部和女性主义相关的戏剧原创作品,而这部丹麦女性主义剧作,却融入了诸多的中国因素。我曾经和杰森女士有过非常愉快而会心的交
-
广结妇女组织网络 凝聚一切积极因素:五论新形势下的妇女工作
-
作者:
本刊评论员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样性服务
体制改革
网络
凝聚
妇女组织
组织化程度
妇女工作
积极因素
-
描述:
在社会建设体制改革中,面对社会利益多元凸显、公民需求分化的新形势,妇联组织如何团结凝聚各类妇女社团的力量,发挥推广各类妇女社团作用,共同为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生
-
中国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吴洋洋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同性恋电影
酷儿理论
女同性恋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同性恋电影从1919年开始迈出了探索的足印。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宽容和自由。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世界西方女同性恋电影收获了不小的成果。相较之下,中国的女同性恋电影起步和发展要滞后很多。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入、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以及同性恋在医学上非病理化的实现,中国社会对女同性恋者的态度逐渐变得宽容。先锋的电影艺术家及时捕捉并反映这一社会态度的微妙变化,将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态和与她们有关的故事搬上银幕,在主流社会文化和女同性恋亚文化之间构建起跨文化的对话。 在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