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430 条
-
元明中篇传奇小说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刘青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明中篇传奇小说
明代社会
艺术特征
人物形象
-
描述:
发端于《娇红记》的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是以作品容量和篇幅的长短为划分标准而界定的一个传奇小说流派,这类作品篇幅均在万字以上,以男女情爱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在叙述上多羼入诗词,形成辞章化的叙事体制。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滥觞于元而盛行于明代嘉靖朝前后,作品数量众多,广泛收录于《国色天香》、《万锦情林》、《花阵绮言》、《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文言小说集。现存的元明中篇传奇小说作品有元代宋梅洞的《娇红记》,明代的《贾云华还魂记》、《钟情丽集》、《龙会兰池录》、《丽史》、《荔镜传》、《双卿笔记》、《怀
-
民间文化影响下的都市:论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主题
-
作者:
崔惠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小说特征
互联
都市民间
女性
-
描述:
王安忆是一位让女性引以为傲的作家,在她创作的四十年间,荣誉与争论始终存在于她的创作道路。在新时期文学的每一个阶段,她始终是一个活跃的作家,在文学浪潮每一次风起云涌时,总能以出色的作品跃居风头浪尖,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瞩目和好评。因其创作风格的多样,叙述方式的多变,涉猎题材的多角,价值体系的多元,使评论者很难对她的作品进行归类与总结。本论文仅从她有关都市主题小说着手,探究出王安忆都市主题小说的内在力量。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王安忆都市主题小说中的民间叙事,分别从民间叙事传统、小说中的民间百态两个层面
-
认知视角下《简·爱》中人物刻画的隐喻研究
-
作者:
刘静溪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人物刻画
-
描述: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手段,认为隐喻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近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研究也从修辞的角度发展到认知的视角,论证了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之中的认知语言学观点。《简·爱》自问世以来己成为世界文学的主要部分,激起了各国批评家的强烈兴趣。书中丰富的隐喻表达为文学、修辞学及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本文试图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简
-
胡塞尼小说中苦难阿富汗的再现: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
-
作者:
迟立权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卡勒德·胡塞尼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新历史主义
《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
-
描述: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两部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和《灿烂千阳》(2007)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好评,也使他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作家。在过去的十年里,《追风筝的人》被翻译成48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这两部小说均长期高居畅销书榜行列。胡塞尼的小说为读者展现了父权制社会中妇女和儿童的苦难生活。同时,胡塞尼用他的两部作品向世人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阿富汗的“文学之窗”。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方法,表达了对历史的特别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产生的历史文
-
西施母题的流变阐释
-
作者:
李媛媛
来源:
济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施母题
流变
女性主义
-
描述:
从古至今,西施因其倾国倾城的美貌和神秘莫测的境遇始终深得文人学者们的青睐,成为文艺创作中较为活跃的母题元素之一。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或直接对西施发表同情、贬斥的感情,或借西施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抱负,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又饱含时代特征的西施母题作品。立足于详实的史料记载和文学文本,本文将系统地梳理西施母题在时间维度上的具体演变情况,并重点对西施母题流变的社会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流变的内在精神动力、思想价值和本质规律。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批评思想来作为文章的理论奠基,通过对
-
毛姆小说创作中的情爱伦理观
-
作者:
李钰铮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伦理观
毛姆
情爱主题
-
描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因其擅长描写情爱的曲折纠葛而深受读者欢迎。英国文学一向都有关注伦理道德的传统,受此影响,毛姆在其作品中通过情爱这一永恒的主题,不仅反映了他对这一时代女性和男性的命运的深思,更是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态度。他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情爱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并把情爱视为道德的试金石和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论文试图立足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变化,通过
-
白先勇小说凄婉风格研究
-
作者:
连雪雪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
人物
主题
叙事
风格
凄婉
-
描述:
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界的重要作家,白先勇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的奇才”,他的小说、散文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凄婉的风格。本文试图探讨其小说中的凄婉风格形成的根源及其内外在表现形式,着重探讨经历、气质、文化熏陶在其风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女性叙事、人物形象、主题等风格表现。首先,围绕白先勇小说凄婉风格的成因展开讨论。疾病、战乱、儿童时的经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诱引因素的作用在于:促使白先勇具备了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才性气质、先天禀赋等基本条件,并引发了白先勇审美情感倾向和审美心态的萌芽。同时凄婉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和他自身的
-
从《不如归》来看德富芦花的审美意识
-
作者:
刘晶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传统美
自然美
疾病
-
描述:
《不如归》是德富芦花第一部长篇小说,笔者想通过《不如归》这部作品来研究德富芦花的审美意识。小论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服装的分析来窥见芦花传统的审美意识,并且通过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海边的情景,来论述作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首先,通过浪子的形象能够看出作者的审美观。德富芦花创作了一个身穿和服并患有肺结核的古典美人的形象。浪子因为疾病而显得越发美丽。在日本的文学史上,美女通常和疾病是有紧密的关联的,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纵观小说全篇,疾病一直贯穿始终,这说明作者深受日本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而另一方面
-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他者形象
-
作者:
魏娜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形象
自我形象
严歌苓小说
身份认同
拯救
-
描述:
著名美国华文文学作家严歌苓先后创作了《天浴》、《少女小渔》、《扶桑》、《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寄居者》、《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小说故事性强,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备受欢迎。由于严歌苓的留美背景和国际性的视野,她的小说题材多样,小说人物中出现了很多外国人,有美国人,也有日本人。这些外国人表现出了与中国人不同的异质形象——他者形象,显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这些异国异族形象折射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写作者本人及所在民族、国家自身的形象特征。从跨种族、跨文明的视域研究他者形象可以加深
-
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
-
作者:
马勇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拜伦式英雄
自我重塑
爱情的找寻
经典性解读
-
描述:
《海盗》作为组成“东方故事诗”的重要作品之一,非常鲜明、集中地表现了拜伦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以及其自由和反叛的精神气质。它写于青年拜伦人生中最踌躇满志同时也是思想与诗艺均届达成熟的时期,其中折射出他自己的影子,同其它5部故事诗一样,塑造了印证着诗人鲜明个性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形象——康拉特。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这一英雄形象,拜伦重塑在成功中迷失的自我;而诗篇中的女性形象——诗意的曼道娜与叛逆的格娜拉,也从另外的角度参与塑造这一英雄,或者说,通过她们来梳理诗人经历的各色爱情形式,憧憬自己心中完美的爱情理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