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抗战时期中国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女性形象
作者: 刘晓琴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抗战时期文学   他者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抗战时期的文学文本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整体表现出偏见和类型化的倾向,男权中心和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掩盖了被战争边缘化的女性真实形象,掌握话语权的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性意识的投射。我们需要对抗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被忽视的领域进行深层解读,考察在战争环境和男权话语背景下的女性真实生存状态,以缩短男权话语下符号化生存的女性形象和真实女性形象之间的距离。
《诗经》叙写女性的不同视角及其审美特征
作者: 郑群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诗经》   自我形象   他者形象   女性  
描述: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他者形象
作者: 魏娜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形象   自我形象   严歌苓小说   身份认同   拯救  
描述: 著名美国华文文学作家严歌苓先后创作了《天浴》、《少女小渔》、《扶桑》、《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寄居者》、《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小说故事性强,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备受欢迎。由于严歌苓的留美背景和国际性的视野,她的小说题材多样,小说人物中出现了很多外国人,有美国人,也有日本人。这些外国人表现出了与中国人不同的异质形象——他者形象,显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这些异国异族形象折射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写作者本人及所在民族、国家自身的形象特征。从跨种族、跨文明的视域研究他者形象可以加深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