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台湾20世纪中叶怀乡思亲小说中的男性书写
作者: 黄红春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台湾   怀乡思亲小说   男性  
描述: 台湾怀乡思亲小说出自从大陆迁台的女作家之手,写女性成长的故事,抒女性思乡的真情。但从父亲到恋人,男性是每一个思乡梦里挥洒不去的身影,也是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文化指向。《城南旧事》、《失去的金铃子》和《梦回青河》是怀乡思亲小说的"鼎足"之作,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男性身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指向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台湾文坛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怀乡思亲小说的男性书写,既可以深化台湾女性文学和乡愁文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时间流逝了,她依然在这里
作者: 李美皆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自恋   张爱玲   与时俱进   母亲   陈染   写作   短信   尤瑟纳尔   边缘化  
描述: 一、你好,我是陈染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个女孩拿着《纸片儿》,说写得很独特。我那时正在恶补西方文学,对于中国文学几乎是不沾的。虽然没看《纸片儿》,记忆中却留下了陈染的名字。读研究生的时候,陈染的作品就熟了起来,那时她的名字经常是和林白连在一起的,一起被视为女性主义写作或私人化写作、身体化写作的领军人物。我1998年的硕士论文就以"女性文学的自恋"为题,论述的第一个女作家就是陈染。因为是不得不做的毕业论文,里面便少不了"强说"的成分。论文在2005年分成几篇发表出来,基本保持了199
《宠儿》与《玫瑰门》之比较分析
作者: 彭韵华   周建华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   反抗   女主人公   人性   塞丝   托妮·莫里森   社会势力   美国黑人历史   玫瑰   长篇小说  
描述: 1987年,托妮·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这在美国文学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各大报刊纷纷刊文给予最高规格的赞语,认为它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1989年,中国女作家铁凝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被认为是中国真正女性主义小说的开端,它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分水岭,标志着两种不同的写作面貌和写作景观的出现.本文之所以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因为二者都肩负了艺术和历史的双重使命.冷静的笔调以及时空的交错和意识流叙事手法频繁运用使这两部小说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本文将以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人性的
谢道韫生卒年补正
作者: 曾彩华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卒年   谢道韫   女性文学  
描述: 谢道韫既身居女性文学史之要位,其生卒年却一直悬而未决,本文钩稽各方史料,认为谢道韫当生于咸康元年(335年)左右,卒于义熙元年(405年)或之后。
朱淑真诗词接受史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评价   传播   伦理   女性文学   朱淑真   诗学  
描述: 朱淑真是我国宋朝与李清照齐名的著名诗词作家,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文学的特征。但在对其作品的选择和接受上受封建伦理观、传统审美观以及受众的男性视角等影响,接受史较为曲折复杂。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
屈指古今多少事都只是镜中春:论周诒蘩《静一斋诗馀》
作者: 姜秋菊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诒蘩   艺术性   思想性   《静一斋诗余》  
描述: 周诒蘩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女性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的一位闺阁诗人.她的词集<静一斋诗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均具有独特性.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研究
作者: 尹文涛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与回归   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   创作心理  
描述: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兴起的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小说流派,它以男女的恋情为描写对象,通过才子佳人的遇合来表现文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理想,慰藉作家失意和落魄的灵魂。作为一种理想化的文学类型,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塑造了一群特殊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容色、才华、情感方面的光辉远远超越了她们的前辈,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她们既有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又有超越传统的气质;她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明末清初时期才女的集大成者和美的升华;她们在行动上有冲决传统礼教罗网的勇气,但是在思想上却没有真正成熟;她们有追求爱情婚姻自由
性别视野下的目光政治
作者: 高洁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   观看机制  
描述: 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在西方由来己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看与被看的视觉二元结构也深入人心。随着现代哲学中心化主体的坍塌以及现代学者对目光背后的政治因素和心理基础的揭示,视觉中心的地位已经被瓦解了,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的二元结构却依然存在,在许多媒介中,女性依然是男性欲望的符号,并被动承受着男性目光的规训与压迫。可以说,性别政治在观看关系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观看的对象和范围都得到了指数级的扩张,由于消费文化倾向于将女性形象建构为商品和欲望符号,女性受到的目光压迫愈加沉重
边缘他者的无声抗争—解读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其隐喻内涵
作者: 林静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女性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隐喻内涵   谭恩美  
描述: 在美国华裔女作家中,谭恩美(Amy Tan)毋庸置疑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1989年《喜福会》的出版,使谭恩美一夜之间成为美国文坛明星。这部小说曾跃居美国畅销书榜首达9个月之久。在第一部小说成功之后,谭恩美又相继出版了《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之女》(2001)和《拯救溺水鱼》(2005)。在谭恩美的小说中,她十分注重描写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的冲突。此外,母亲形象和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地位占据着谭恩美小说的情感中心。作为中国和美国社会
迷失的“伊甸园”:《伊甸园》与海明威的性别困惑
作者: 方媛媛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海明威   性别研究  
描述: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擅长硬朗、“男子汉”气概的文风而著称,善于形象地描写男性的追求及人生态度。或许是因为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太深入人心,又或许是他本身所展示出来的男子汉形象已在公众中形成定式,很多的评论家都给他冠以“不会描写女性形象”抑或“更擅长描写没有女人的男性形象”的头衔。有些小说评论家还说他对女性的人生追求和遭受的机遇完全冷漠无知,更有甚者控诉海明威对女性怀着愈演愈烈的敌视心理。然而,在“性别研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海明威最后一部生前未发表的
< 1 2 3 ... 213 214 215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