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307 条
-
文学教学中的大学生性别素质教育
-
作者:
王洪志
来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素质教育
女性文学
婚恋观
价值观
-
描述:
大学生的性别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一个迫切的课题,文学尤其当代中国女性文学课程中有丰富的性别素质教育资源,寓性别教育于专业学习,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建立自觉的性别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婚恋观。
-
恰如飞鸟倦知还
-
作者:
杨朝红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朱淑真
-
描述:
朱淑真(有的文献也写做朱淑贞)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并称词坛双璧。自20世纪20年代,对朱淑真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尽管,有关朱淑真的史料不足,但近20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有很大突破。本文试图从生平和诗词的角度解读朱淑真。
-
试论萧红文学世界的空间艺术
-
作者:
张蜜
贺江
来源: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故乡
后花园
家
萧红
-
描述:
萧红的文学世界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故乡"、"家"和"后花园"是其空间意识的三个方面.萧红的空间意识一方面来自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还受到中国古诗和绘画的影响.萧红用空间意识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而她的文学世界又扩大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空间.
-
试析《黄色墙纸》和《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共性
-
作者:
王含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黄色墙纸》
《最蓝的眼睛》
颜色政治
非线性叙述
叙述共性
-
描述:
<黄色墙纸>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女性文学作品艺术并阶段性地论证了权力与他者这一矛盾体在美国的历史变迁.按照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两小说在标题、内在化现象、非线性叙述和他者的出路等诸多方面存在思考上的相通点.
-
9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述评
-
作者:
王娟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红研究
述评
90年代以来
-
描述:
90年代以来的萧红研究逐渐摆脱政治、伦理评判的窠臼,研究者多从审美的角度,综合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从比较文学、女性文学、叙述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意义等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使得此阶段的萧红研究开始走向多元。但研究中亦存在着外部研究重于内部研究,重复研究过多,对作品整体观照不够等缺陷。
-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
作者:
魏慰
来源:
才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杜拉斯
后殖民主义
解读
-
描述:
本文着眼于对杜拉斯作品中体现出的后殖民主义写作倾向进行探索和分析,希望在对作者的东方情结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挖潜,发掘作者的西方殖民者的身份优越性和实际生活中的穷困弱势者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并从女性文学的写作视角对后殖民主义进行了较为独特的解读。
-
春兰秋菊各呈异彩: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魏凌霄
来源: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形象
理想女性
斗争精神
浪漫色彩
春兰
《聊斋志异》
社会矛盾
女性形象
-
描述:
仙界的花妖狐魅、精灵鬼怪“多具人性,和易可亲,忘为异类”,是作者笔下理想女性的写照。《聊斋志异》中女仙以富有人性的光芒荡涤傲慢无情的神界苍穹,使神仙这一文学形象丰满生动,变的可爱可亲。个性的张扬使聊斋
-
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与现代社会价值建构
-
作者:
卢敏
来源:
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建构
现代社会
家庭小说
-
描述:
19世纪中叶家庭小说在美国盛行。借助家庭崇拜的社会风尚,通过塑造道德高尚的典范女性形象,女性作家在美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找到了精神和经济独立的新方式并获得政治表达的有效途径。家庭小说不仅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倾向,而且折射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道德价值产生巩固、建构和修正的影响力。家庭小说以复杂的文本形式展示了道德信仰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推动美国社会核心价值如自立、平等、民主、正义的不断完善。
-
重构男权主体政治的神话:《狼图腾》的三重表意系统及其男权意识形态
-
作者:
荒林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功能
神话
男性形象
政治演讲
男权中心
表意
《狼图腾》
系统
-
描述:
没有情色描写的《狼图腾》却是强力的男权文本,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自然/历史/人的三重表意系统来写作,把女性形象安排在自然层面,让女性成为自然母性,成为安全的男权主体建构基础。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它采用了野性男性形象与现代权威男性形象父子相承的建构关系,从而使男性中心象征秩序获得自然和历史双重支持,并使男性形象具备政治演讲和文本政治操作的强力。最后,文本通过对于雄性气质的扩张和暴力审美的制造,实现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功能。本文试图揭示中国男性写作与男权意识形态构造的关系,并指出强力哲学的反文明性和暴力审美的危险。
-
大美无言 落地有声:解读美学视野下的《山·风》
-
作者:
陈寅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山·风》
朝鲜族舞蹈
-
描述:
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如同欣赏百花之争鸣,定会带给人们一场奇妙的美学盛宴。朝鲜族舞蹈因受其民族性格影响,向来以典雅、阴柔、细腻而著称,从人类两性心理结构而言,这些特征是为女性所属。因此,以女性形象为表演主体进行朝鲜族舞蹈创作,则相对易于拿捏、把握该民族审美特征。于是,如此的矛盾冲突在朝鲜族男性舞蹈创作中展开:既要从宏观角度——民族性格着眼,又不能不顾及男性的心理结构特征——阳刚之气。那么朝鲜族男性舞蹈该如何体现美呢?在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时代,朝鲜族男性舞蹈的美该如何定位?本文以朝鲜族男子独舞作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