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莫言《丰乳肥臀》翻译中的儿童视角情景
作者: 徐英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转换情景   中英翻译   儿童视角  
描述: 继《红高粱》后,莫言的又一部家族传奇史诗巨著《丰乳肥臀》引起了文学界的热烈反响。《红高粱》和《丰乳肥臀》相似点很多,都是描写高密东北乡,都是描写一个家族的史诗,都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都是以儿童的角度描写了他们所看到的家族的悲欢离合。儿童视角让文学作品呈现出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该文化现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期待效果。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带动了作品的翻译,在中英文字的转换中,儿童视角的转换情境成为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文章以形势主义所包含的陌生化理论作为基础,用中英文版《丰乳肥臀》中的儿童视角情景作为实
《辅仁文苑》时期的张秀亚
作者: 刘丽霞   赵婉莉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辅仁文苑》   刊物编辑   文学创作   张秀亚  
描述: 张秀亚是台湾女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她曾于1938年考入天主教辅仁大学,1939年至1942年担任该校校园刊物《辅仁文苑》编辑,这期间的张秀亚在创作和生活方面有较大转变。考入辅仁大学之前,她的作品多是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而在经过系统学习与民族命运巨大转变的背景之下,她的创作道路逐渐转向抒情散文化的描写,并且创作数量逐渐增多,在《辅仁文苑》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这期间还出版了两部宗教小说,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公教作家。同时,她还是一位尽职奉献的文学编辑。
主体间性视角下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以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为例
作者: 屈雅红   屈斯薇   吴志斌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融合   艺术教育   主体间性   《收信快乐》  
描述: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发轫于西方,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在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等层面,主体间性都有其复杂的意义。该理论渗透于文学、教育学、女性学等领域后,刷新了相应学科的研究。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主体,教育就是通过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使各自的主体性得以丰富扩展。本文援引主体间性理论,结合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探索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之模式。
王小慧:如莲花般盛开
作者: 何奕   王小慧   来源: 东方藏品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馆   艺术表演   艺术道路   国内外媒体   珠宝设计   摄影作品   百家   传奇经历   新媒体艺术   镜头语言  
描述: 十四年前,王小慧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球。她的传奇经历如小说般跌宕起伏,优美的文笔配上大量摄影作品,使得本书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再版近四十次并先后获得“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王小慧曾说过:“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这两样东西是日记本和照相机。’”如今,王小慧更是涉足多个艺术领域,是当下活跃于欧洲与中国的颇有影响力的跨界艺术家。
从哥特文学角度解读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作者: 徐黄丽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哥特文学特征  
描述: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中最为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之一,她在文学创作中汲取了哥特小说的精华,运用了一系列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书写,使得《呼啸山庄》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恐怖与神秘的面纱。在此过程中,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呼啸山庄》对哥特文学特征做出了继承与发展,也正因如此,维多利亚时期所创作的《呼啸山庄》在喧嚣、繁华的工业时代中显得卓尔不群。本文以哥特文学为视角,从《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塑造、环境刻画、情节设置以及场景设置等方面对《呼啸山庄》中哥特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论夏目漱石《心》中“静”的人物形象
作者: 骆永刚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治时代   夏目漱石   沉静到底   女性形象  
描述: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国民作家”,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座精神文化丰碑。在十二年的创作生涯中,夏目漱石创作了十五部小说、两部文学论著、大量随笔、汉诗、俳句以及评论文章。《心》是夏目漱石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本论文是对夏目漱石《心》中“静”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静”是生活在明治时代的新女性,是《心》这部小说的关键性人物。在“我”、先生、K三位男性主人公眼中所折射出来的“静”表面上娴静、温柔、善解人意,实则内心丰富。看待事物有洞察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有独立的人格。“静”并不是完全纯洁的,也并不
布勒特·哈特短篇小说的人物研究
作者: 万佳悦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   布勒特·哈特   短篇小说  
描述: 布勒特·哈特是重要的美国西部小说家。《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称他是“现实主义时代西部传统的第一个代表”1。哈特一生作品丰富,其中以短篇小说最为著名。哈特的短篇小说以美国西部为背景,大多故事
对作品《有喜》中人物形象“动情合一”的探索
作者: 安婷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体验   移情   人物塑造   动情合一  
描述: 作品《有喜》是第六届“桃李杯”涌现出的一批优秀民间舞作品之一,编导通过对特定人物的情态以及动态的风格刻画,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位被欣喜所淹没的“有孕在身”的女性形象,创作了一个以塑造人物为主的抒情性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对于《有喜》而言,作品承载的是编导对于民间舞创作取向的一种选择,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思路及风格,它是那么的“俗”,但又是那么的“真实而富有艺术性”。笔者从民间舞作品《有喜》中人物形象的动态与情感把握入手,探索人物形象“动情合一”的表演特质,通过体验、移情等表演,由心理学行为到艺术的感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比较研究
作者: 郭笑梅   来源: 渤海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弃妇诗   汉乐府   《诗经》   相似性   差异性  
描述: 弃妇诗是以弃妇为题材,叙写弃妇的生活经历,表现她们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诗歌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及女性形象的诗篇,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弃妇诗创作的基本模式,对后世以弃妇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汉乐府弃妇诗就有很多对《诗经》弃妇诗的继承和发展,故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诗经》与汉乐府年代相差久远,诗歌生成语境的变迁,加之二者创作主体的变化及成诗过程的不同,故《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弃妇诗不仅在人物形象上有明显的差
晚清民国画家笔下的艺妓形象研究
作者: 刘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妓形象   画家   晚清民国  
描述: 从古至今,中国文艺作品中一直不乏艺妓形象的出现,但在国内美术史领域内,鲜有专门以美术作品中的艺妓形象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而以中国美术中的艺妓形象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更是完全缺失的。古代美术作品中的艺妓形象,与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乃至思想境界具有莫大关联,并不能被简单的归为庸俗与色情的图示化。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画家笔下的艺妓形象上,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艺术活动与艺术作品的直接影响。明代文学创作中涌现了不少以描写艺妓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在美术领域里,吴伟、唐寅等人更是以频繁描绘艺妓形象成为开拓仕女
< 1 2 3 ... 199 200 201 ... 205 206 20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