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汇合与错位——论中国新时期文学初期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作者: 石万鹏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错位   中国新时期文学   汇合   女性形象   性别身份  
描述: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
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审美情趣
作者: 赵晓红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杂剧   审美   平民化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体现了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元代统治阶级不注重封建教化,客观上有助于异端思想的滋长;市民队伍的壮大、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加上作家思想状况、生活态度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审美情趣的主要原因。
为精神美照亮的聊斋女性
作者: 马瑞芳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柏拉图式爱   近代文明气息   聊斋志异   美的追求者   女性形象   生命力的象征  
描述: 描写女性优美的精神世界进而显示出独特的美 ,是《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重要特质 ,也是小说家蒲松龄对中国小说的重要贡献。宦娘表现了男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爱 ;阿绣既不是“第三者”也不是“双美共一夫”而是美的执着追求者 ;婴宁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芳草美人的比喻 ;黄英表现出近代文明的气息和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
时代的弄潮儿:茅盾笔下的孙舞阳形象探索
作者: 朱德发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者   舞台   关键时刻   三部曲   舞阳   性格   店员   反革命   知识女性   女性形象  
描述: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于刻画女性形象的小说家,尤其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塑造誉满文坛。若说《蚀》三部曲之一的《幻灭》里,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士和慧女士两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形象,为他在小说世界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新女性的美学内涵和个性特点,初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那么《蚀》三部曲之二的《动摇》,在新女性的刻画上,不论性格内涵或表现手段,都有了新的开拓。孙舞阳在《动摇》的艺术画面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也没有为她化费更多的笔墨,然而她的独特地位却是任何人物都不能代替的,或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或在情场
幻灭与新生——茅盾早期“时代女性”创作心态阐释
作者: 周宁   翟德耀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心态   茅盾   时代女性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大革命"失败后作家"幻灭"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蕴涵了男性作家丰富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作家政治理念的一种寄寓。
女性写作的两类文本——陈染与卫慧作品内涵的一种比较
作者: 张晓晶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慧   内涵比较   陈染   女性文学  
描述: 在当前的女性文学创作中 ,以陈染为代表的写作是一种认真体察和表现女性生存之痛的写作 ,具有人类性和形而上的意味。而卫慧等人的作品却失去了这样的文学品格。两者内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女性的人物形象、女性的时空观念以及女性的“躯体写作”等方面。
上海外来女性权益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
作者: 蒋蔷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权益保护   社会保障   外来女性   教育培训  
描述: 中国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劳动力的流动,他们成为所到城市的外来人员.在城乡二元结构与现行的户籍制度条件下,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外来人员的权益保障如何实现的研究,特别是对他们中的更为弱势的外来女性的权益如何实现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对上海浦东新区外来女性的权益保护的现状的调查出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分析了其合法权益所面临的困境现状,提出了要加强制度管理、调整外来人口政策、加大外来女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实现外来人员的社会保险统筹管理、加大外来女性的教育投入等对
延安时期《中国妇女》月刊与中共妇女观
作者: 岳国芳   王晓荣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共妇女观   《中国妇女》月刊  
描述: 《中国妇女》月刊(1939—1941年)不仅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刊物,而且是面向社会的专门的妇女刊物。《中国妇女》月刊启用女共产党员、女革命青年作为核心执笔群,成为宣传中共妇女观的第一阵地;搭建时空网络、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符号、塑造新女性的媒体形象,成为传播中共妇女观的主要媒介;阐释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社会解放、中国共产党、妇女干部、妇女群众的关系,成为系统表达中共妇女观的重要平台。《中国妇女》月刊为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妇女工作、全面领导妇女运动,提供了及时、有益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借鉴,成为衔接中共
历史编撰学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李丽君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语言学转向   历史认识   后现代主义   书写历史  
描述: 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和价值观展开了激烈批判,而那种现代以来面向社会科学的历史编纂学也由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历史无统一性、方向性或连续性,以及历史文本乃是根据推理和语言建构而实现的,都对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过去20年中,文化史,包括日常生活史、妇女运动史等研究兴盛了起来,地方性和社会个体得到了大幅度的强调。然而对历史编纂学影响更为深远的却仍是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确信过去的真实性,知晓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遵循共同的理性尺度,容许历史阐释的多样性,或许
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作者: 王毅平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妇女理论研究   男女平等   妇女运动发展  
描述: 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强调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为关注的重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并使我们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