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反革命】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时代的弄潮儿:茅盾笔下的孙舞阳形象探索
-
作者:
朱德发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者
舞台
关键时刻
三部曲
舞阳
性格
店员
反革命
知识女性
女性形象
-
描述: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于刻画女性形象的小说家,尤其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塑造誉满文坛。若说《蚀》三部曲之一的《幻灭》里,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士和慧女士两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形象,为他在小说世界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新女性的美学内涵和个性特点,初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那么《蚀》三部曲之二的《动摇》,在新女性的刻画上,不论性格内涵或表现手段,都有了新的开拓。孙舞阳在《动摇》的艺术画面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也没有为她化费更多的笔墨,然而她的独特地位却是任何人物都不能代替的,或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或在情场
-
厨房里的革命及反革命:读阿特伍德的恶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
-
作者:
欧翔英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妇女解放
阿特伍德
妇女运动
基列
故事
反革命
厨房
小说
女权主义运动
-
描述:
西方当代文坛上引人瞩目的恶托邦小说(Dystopia),往往描写某种当下处境的逻辑后果,描绘人类社会的一种潜在道路,借此让读者和作者辨别这条道路是否令人满意,以及我们可否选择这一方向。加拿大著名女权主义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的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简称《使女》)正是这样。小说暗示美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道路对未来社会至关重要。8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出现回落,为社会保守思想留下一个反击的时机,北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溪妇女的反孔斗争
-
作者:
厦门大学历史系赴才溪调查组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主
毛主席
中央苏区
妇女解放
红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青年妇女
反革命
上杭县
代表大会
-
描述:
上杭县的才溪乡(今才溪公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培育的中央苏区模范乡。在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武装起来的才溪妇女,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孔斗争,斩断了“四权”的精神绳索,解放思想,敢作敢为,参军参政,生产支前,在中国革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