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比较《觉醒》中的艾德娜与《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
作者: 杨光   来源: 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京华烟云》   《觉醒》   艾德娜   婚姻   爱情   姚木兰  
描述: 通过《觉醒》与《京华烟云》两部作品主题的对比,从婚姻、素质能力和对爱情的解读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来对比其主要人物艾德娜与姚木兰,以分析两个同一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女性人物个性。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作者: 王薇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杂性格   爱恨   《我弥留之际》   艾迪  
描述: 艾迪是福克纳著名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中心人物,整部小说围绕着她的弥留和“返乡归葬”前后十余天的故事情节展开。本文通过评析艾迪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及其爱恨交织的一生体现出的不彻底的叛逆性,探索福克纳笔下女性人物的悲剧根源。
曹七巧与潘金莲比较研究
作者: 袁益梅   来源: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人欲的放纵   潘金莲   人性的禁锢  
描述: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笑笑生的《金瓶梅》通过塑造两个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曹七巧和潘金莲,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人欲的放纵和人性的禁锢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由此得出"节欲"的思想。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作品人物分析:情景语境与角色话语
作者: 王红   赵欣欣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句式   句类   情景语境  
描述: 本文分析了《活动变人形》中女性人物姜静珍的话语特征,其用法突出地表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言语交际的深刻影响。文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姜氏话语在用词、用句上的特点,探讨了情景语境与人物用语之间的密切关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的互文性解读
作者: 李瑶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干旱的九月》互文性   主题   叙事技巧  
描述: 本文围绕<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干旱的九月>中两住女性人物的悲剧人生,从文本的叙事技巧与主题两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互文性阐释,旨在通过对照两个文本,更加详细地理解两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并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思想.
赏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初中生(阅读导航)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古典神话   拉斐尔   神秘   新古典主义   William   传说   女性人物  
描述: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以用鲜明的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作者: 乐黛云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斯皮瓦克   西方文学   跨学科   全球化   中国比较文学   第三阶段   后殖民理论   文学发展   跨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描述: 上世纪末,有关比较文学学科之死的论调甚嚣尘上。近几年来这些论调有了很大改变。过去强调学科之死,理由无非是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跨文化研究全面地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因
维权与维稳紧密结合 为平安快乐世博护航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维权   妇联组织   2010年世博会   护航   发展中国家   平安   妇女组织   快乐  
描述: 世博会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盛会。承办2010年世博会是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也是凸现妇女组织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特殊作用的重要时刻。上海市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维稳和维权中的独特
党建带妇建 妇建促党建 党建妇建促发展:一六三团党建带妇建活动纪略
作者: 江新英   来源: 兵团工运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联干部   纪略   妇女合法权益   兵师   农九师   妇女干部   妇女组织   妇女代表   妇女工作   团妇联  
描述: 近年来,农九师一六三团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兵师党委关于加强"党建带妇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带妇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途径,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在经济建设和
时间流逝了,她依然在这里
作者: 李美皆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恋   张爱玲   中国文学   女作家   与时俱进   母亲   陈染   写作   短信   女性文学  
描述: 一、你好,我是陈染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个女孩拿着《纸片儿》,说写得很独特。我那时正在恶补西方文学,对于中国文学几乎是不沾的。虽然没看《纸片儿》,记忆中却留下了陈染的名字。
< 1 2 3 ... 198 199 200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