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25 条
-
性别、家庭、权力---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女性话语分析
-
作者:
梅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身份
社会性别
话语
社会性成人身份
女性形象
-
描述:
该文检索了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妇性形象在传弘伦理身份和社会性居人身份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0年代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和拆解,以及90年代以来她们社会性成人身份的丧失和伦理身份的强化,并在经济、政治、男权三个层面上对1993年以来的影片作了女性
-
自我实现的疯狂之旅: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疯女人形象研究
-
作者:
乐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性化过程
疯女人形象
荣格
多丽丝.莱辛
自性
-
描述: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被认为是英国继伍尔夫之后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虽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但女性成长问题却始终是她关注的重心。莱辛笔下的大多数女性,在寻找内心完整自我的精神之旅中,几乎都经历过一段迷失自我的疯狂期,有的走向了彻底疯癫和死亡,有的则成功地走出了崩溃并迎来精神上的新生。然而,正如莱辛1971年再版《金色笔记》序言中所述:“人们精神崩溃时也是一个自我医治,一个内在自我释放矛盾,消除分裂的过程”(Lessing,1971:2)。因此,本文将选取莱辛早、中、晚期三个不同
-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
作者:
黄宝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学课教学
女性主义批评
-
描述: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女性学生受到的传统性别角色以及由性别歧视教育造成的不利处境,已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社会性别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把这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引言中列举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要求和国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整个论述的一种参照;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忽视性别的弊端,指出教师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时,由于深受男权文化的影响,使用的是男权意识形态规范下的语言系统,采用的是男权文
-
中国古代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民歌谈起
-
作者:
刘莉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民歌
语文教育
反传统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妇女作为长久失语的一种性别,一直是男性的附属品,很少有自己的声音和意识。在中国正统的文化传统中,文人始终垄断着话语权,使大多数下层民众处于集体的“失语”状态。但是,在主流女性思想被父权同化的同时,始终有一股反抗潜流,在历史长河的底部涌动渲泄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几千年不息,这才是女性精神的脊梁。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索民歌中女性的反抗意识时,便会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她们的反抗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反抗的方式和程度有明显不同之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些不同的反传统的女性
-
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美的类型分析及美育实施策略
-
作者:
陈卫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美
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
-
描述:
中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是学生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精神得到加强,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性别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的审美观尤其是女性观还不够正确。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角度来研究中学生审美教育的问题。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概念进行界定以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人的美和女人的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女性自我认同的美和
-
情若柔丝 意似淡菊——论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创作艺术成就与审美风貌
-
作者:
宫东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纯女性文学
柔美
淡然
纳兰性德
奕绘
清灵
顾太清
女性
-
描述:
清代中叶女词人顾太清,一生命运坎坷,几经沉浮。她执着地追求诗词
艺术,作品数量丰厚。其作品清灵、淡然、柔美,有着明显的伤感风格,充
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作家创作之特色,可称
-
情若柔丝、意似淡菊:论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创作艺术成就与审美风貌
-
作者:
官东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纯女性文学
柔美
淡然
纳兰性德
奕绘
妇性
清灵
顾太清
-
描述:
该文拟以女性文学评论视角,将其作品与已被人们首肯的女作家李清照,蔡琰及秋瑾的作品相比较,初探其遭受冷遇的原因所在,以期能够重新探究其作品所独有的艺术魅力.相较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纳兰性德、奕绘,在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刻思考与体认.其创作目的具有纯粹性、情感?
-
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南方淑女形象初探
-
作者:
赵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南方
田纳西·威廉斯
南方淑女
-
描述:
和美国其他剧作家相比,有关田纳西·威廉斯作品的学术研究相对要少,更不要说有关其中女性人物的研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作者尝试着对田纳西的《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夏天和烟》中的三个南方女性阿曼达、布朗琪和阿尔玛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人物分析中,作者把她们与旧南方联系起来。本文指出,美国南方实际上是一块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的土地。它有其不同的地理特点,在这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下,南方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此外,南方人还深受南方神话的影响,因此本文兼对南方神话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分
-
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
-
作者:
熊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歌剧
人性遮蔽
女性形象
-
描述:
与西方的歌剧史相比较,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短暂而清晰,虽然只历经80多年,却经受过多次社会变革和运动洗涤,这八十年的作品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人类在接受新的艺术形式面前人性特色的集中体现。20世纪的57至66年代所产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诸如《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红霞》、《红珊瑚》、《江姐》等作品至今仍广为传唱。它们曲调优美、主题形象鲜明,其成功在歌剧发展史上无庸质疑。这些成功的女性形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她们都是坚强、充满正义感、不为儿女情长的光辉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是特殊
-
从“贤妻良母”一词的翻译看女权话语建构中的翻译规范(1895-1915)
-
作者:
朱翠霞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贤妻良母
翻译规范
女权话语
-
描述:
晚清时期,大清帝国面临内忧外患,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知识分子欲通过翻译西方现代政治观念来拯救中国。“男女平等”、“女权”等概念也在这一次翻译浪潮中被引入中国,这些概念引起了关于女权的一场讨论,而更多被翻译来的各种语汇以及文学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这场讨论。在种种语汇中,“贤妻良母”一词得到了很多关注以及长时间的争论。“贤妻良母”一词经由日本翻译至中国,在这一翻译选择的背后,是维新派知识分子面对强大的西方和遗失的本土传统时的矛盾。 本文采用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及其方法,将“贤妻良母”一词的翻译重置于当时复杂的
<
1
2
3
...
13
14
15
...
21
2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