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 】搜索到相关结果 2445 条
绘画与时尚:法国19世纪的女性肖像画研究
作者:
杨萌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安格尔
印象派
时尚
女性肖像画
现代
古典
描述:
肖像画除了是对人物形象的记录,也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和文化。长期以来女性成为了“美”的最好诠释对象,服饰也是人物形象表达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本文以法国19世纪女性肖像画中通过服饰的描绘所表现的时尚和趣味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筛选收集多位画家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和服饰资料,结合当时的时尚文化和社会审美以及画家对女性的观察、自身的审美趣味、技法表现等来探讨这些因素对画家艺术主张和画面的艺术性的影响,分析他们的作品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看到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创新,以此加深对他们作品的认识,以及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得到的一些反
内米洛夫斯基小说中的女性身份研究
作者:
王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犹太人
内米洛夫斯基
身份
女儿
母亲
困境
描述:
从17世纪至今,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战争导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得身份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尤其是用来考察移民、亚文化成员、边缘群体以及在全球化中发生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的身份认同等。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出生在俄国生长在法国的犹太女作家,她以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论文从作家的特殊的身份入手,结合犹太民族的历史及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这些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论文分七部分对内米洛夫斯基的身份及其作品中的女性身份进行解读,
唐宋传奇婢女形象生存论阐释
作者:
史翠仙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婢女形象
生存论
奴性意识
反抗意识
唐宋传奇
描述:
唐宋传奇作为我国文学的经典样式,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婢女形象是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婢女阶层一方面和上层人物之间有着尊卑关系,她们能够接触到上层社会的生活,与上层社会意志发生关联,另一方面她们和底层人民之间又有着阶级属性上的共鸣,从而又与底层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婢女阶层作为一种枢纽式的存在,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生活统括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她们既要遵从上层社会意识,同时又要深层次的表现自我阶级意识。可以说,婢女阶层的存在体现着社会深层次的内涵,她们身上体现着上层社会与底层阶级的关系,其特质是两个不
女性主义视角下范氏怀作品的叙述分析
作者:
张程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述分析
主体重塑
范氏怀
女性主义
描述:
越南女作家范氏怀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当代越南文坛,1988年以长篇小说《天使》的问世而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范氏怀的作品大都彰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并且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但在越南,范氏怀并未位居主流女作家之列,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寥若星辰。近几年来,学术界开始注意到范氏怀作品中独特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结构,并借用后现代主义以及游戏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究。然而,越南学术界似乎很少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范氏怀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也较为单一,学术界热衷于探究的是范氏怀较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Thiên s
太岳革命根据地妇女生产劳动研究
作者:
高正晓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太岳革命根据地
生产劳动
妇女
描述:
太岳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依托的重要根据地。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妇女在抗战前夕,广大农村妇女是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认为去田间劳动是羞耻的事情,她们都以家务劳动为主,不参加家务之外的生产劳动,并认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因此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上均没有应有的地位。但在抗战爆发以后,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妇女开始树立了“劳动光荣”的观念,纷纷走出家门,广泛参加农业、纺织业及其它副业的生产劳动。对于妇女在抗战爆发后的生产劳动观念和劳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研究
作者:
张韵雅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
人性
恋父情结
女性文学
描述:
弗洛伊德紧接着“恋母情结”后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但长久以来却被“恋母情结”遮蔽。古今中外对文学的“恋母情结”研究阐释甚多,但是对“恋父情结”关注较少。在浩瀚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不乏“恋父情结”作品。外国文学中有索福克勒斯《厄勒克特拉》、简·奥斯丁《爱玛》和《傲慢与偏见》等。在中国文学中最突出表现在女性文学的两次创作高潮中:第一次女性文学创作高潮是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恋父情结突出的作品有苏青的《朦胧月》,到四十年代有张爱玲的《心经》、《茉莉香片》;随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创作高涨迎来了第二次
论美国华文女作家陈谦的小说创作
作者:
张琴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华文女作家
“美国两面派”
小说创作
陈谦
描述:
在美国华文文学史上,陈谦是一位出现在世纪之交并在新世纪逐渐成长起来的颇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以硅谷资深芯片设计师的身份涉足美国新移民文学圈,以“美国两面派”的超越心态游走在中美文化之间。早期因对中产阶级白领女性精神困境的书写为文坛所发现,近来又因其颇为成熟的“文革”叙事为文坛所关注,她多方位展示出新移民女性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维度。本文以陈谦的小说创作为研究中心,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全面分析和考察陈谦的文化心态、创作特色和叙事成就。本文主要由导论、一、二、三章、结语共五部分
“80后”女性书写与后现代主体问题研究
作者:
赵航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
后现代
女性书写
“80后”
描述:
“80后”文学从崛起那一刻起便备受争议与关注,作为表达“80后”一代成长感受的文学类型,它展现出“80后”一代对自我、他者以及世界的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对“80后”女性文学文本的分析,发现其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探析“80后”女性主体的一些共性特征。本文认为,成长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80后”女性主体带有后现代色彩,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特点。“80后”女性书写对“我”的问题思考,体现在精神、身体等不同方面,主体经由社会文化建构,呈现出多面自我,是一种不稳定的后现代主体。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哲学上
“8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小资”形象研究
作者:
温志燕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资”形象
“80后”
文化动因
描述:
“80后”女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颇受当下青年读者青睐,虽然常因其空乏的言语和虚无的特点受到批评,但还是凭借庞大的读者群在文学市场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学界对“80后”女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80”后女作家小说作品中的“小资”形象入手,对她们小说中不同的“小资”形象进行分类,阐述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资概念和小资形象演变过程的一个概要梳理。第一节是对小资概念的辨析,概要阐述从“小资产阶级”到“小资”概念的演变过程。第二节则对“五四”至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女性小资产阶
女性形象在侦探小说中的变化——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比较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马普尔小姐系列”侦探小说与爱伦坡的“杜宾系列”侦探小说
作者:
谢芳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侦探小说
马普尔小姐
阿加莎·克里斯蒂
爱伦·坡
女性形象
杜宾
描述:
被贬低和边缘化的一类,所以最先出现在他的侦探小说中的女性完全是处于失语状态,她们只在为了衬托男性侦探杜宾。随着女